逆袭三十年!中国军工如何打造世界最强侧卫?
一、历史的戏剧性:苏联人绝不会想到的结局
1990年寒冬,中苏签署苏-27采购合同时,苏联谈判代表嘴角或许曾掠过一丝隐秘的得意——他们卖的是即将被苏-27M取代的“过时货”,却换来了急需的外汇。然而历史的齿轮骤然崩裂:一年后苏联解体,苏-27M永远停留在了图纸上,而遥远的东方,一场关于“侧卫”的涅槃才刚刚开始。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歼-16在东海锁定外军五代机,当央视镜头深入沈飞车间展示“没有短板的完美战机”,当年苏联人口中“即将落后”的苏-27,竟在中国手中进化成了连俄罗斯都望尘莫及的存在。这场逆袭,远比小说更精彩。
二、中俄分岔路:功能特化与全能王的抉择
俄罗斯对苏-27的改进如同开枝散叶:苏-35专注制空,苏-34专攻对地,苏-30则沦为“出口特供”。这种“术业专攻”看似合理,却暴露了俄航空工业的无奈——雷达、航电、发动机的全面落后,迫使它们只能通过牺牲多功能性来保全核心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