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悬崖边?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陷入困局
二、政策空转:国家机器陷入“战术僵持”军事上,“僵持”往往意味着消耗战,而政治上的“僵持”则是国家机器的全面空转。高市早苗内阁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国防预算扩张、消费税调整等议题,在国会陷入拉锯战。反对党联合狙击,执政联盟内部讨价还价,每一项政策出台前都要经过无数轮“政治斡旋”。
这种内耗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应对经济困境的能力急剧下降。日元贬值、通胀高企、出口疲软、产业竞争力下滑——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的是果断的政策响应,而非无休止的议会扯皮。笔者曾分析过东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应对策略:快速决策、强力执行、资源集中。反观今日日本,政客们沉迷于权斗,却忘了国家这艘大船正在漏水。(本文由AI辅助生成)
更令人担忧的是,民粹主义正在填补政策真空。右翼势力借机炒作外部威胁,将国内矛盾转向“邻国威慑”“台海风险”“朝鲜导弹”等议题,试图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民众对经济困境的不满。这种手法,像极了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动员逻辑——内部问题解不了,就往外部找敌人。
三、军事野心与现实困境:“导弹不够,口号来凑”高市早苗一贯以强硬国防政策著称,但其扩军计划却面临双重制约:一是财政捉襟见肘,二是技术依赖严重。日本防卫省计划采购远程导弹、升级宙斯盾系统、扩充西南诸岛军事部署,但钱从哪来?增税还是发债?无论哪种选择,都会进一步挤压民生支出,加剧社会矛盾。
更重要的是,日本军工产业早已不复昔日辉煌。许多关键部件(如导弹制导系统、雷达芯片、发动机核心材料)仍需进口,而东大在民用无人机、电子战、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反而让日本感到“战略焦虑”。笔者曾指出: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不是单件武器。日本若一味追求“硬件堆砌”,却忽视技术自主和体系整合,最终只会变成“纸老虎”。
右翼政客鼓吹“先发制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但这类激进主张不仅可能触发地区军备竞赛,还会彻底破坏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合法性基础。一旦走错一步,整个东亚的安全格局都将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