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飞机”再斩45亿大单,美国想拦都拦不住
东大的韧性:低估的代价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某些势力对东大航空工业“韧性”的严重低估。 这些年,技术封锁、出口审查、断供威胁,某些西方大国对东大高科技企业的“围堵”已成常态,航空领域更是重中之重。 从早前叫嚣断供发动机,到各种许可证审查, 目的无非一个:延缓甚至扼杀C909、C919的发展势头。然而现实呢?商飞的脚步不仅没停,反而在国际市场撕开了口子。 这份柬埔寨订单,就是最有力的回击。
底气何来?首先是“底子厚”。C909作为支线客机,2016年就投入商业运营, 这些年在国内复杂的支线网络里摸爬滚打,积累了海量的运营数据和宝贵经验。其核心系统,如飞控、航电等,早已实现高度国产化,对特定外部技术的依赖本就有限。 其次是“市场硬”。航空业是最务实的行当,航司选飞机,铁律就三条:安全可靠否?运营经济否?售后保障强否? C909针对东南亚特有的高温高原环境做了优化,推重比高,维护成本相对较低, 这些实打实的优势,是柬埔寨选择它的根本原因。人家算的是经济账:这飞机能飞好、能赚钱、出了问题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兜底, 政治因素或有,但商业逻辑才是主导。
最核心的“定心丸”,在于东大在关键领域的“双轨并行”策略。与某些西方国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对方那套“制裁-限制”的套路,东大早已心知肚明,并做了充分准备。 虽然C909、C919目前部分批次仍使用进口发动机,但东大自主研发的长江-1000A发动机,进展神速。根据公开信息,其研发已到关键阶段,核心指标据传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某些势力在供应链上再生事端,东大商飞也有“备胎”可随时顶上。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战略纵深,才是东大航空工业面对风浪巍然不动的真正“韧性”来源。 想卡脖子?卡得住一时,卡不住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