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罗生门:俄18秒闯入事件撕开波罗的海裂痕
当地时间10月23日,波罗的海上空一道短暂如闪电的航迹,骤然撕裂了立陶宛与俄罗斯之间脆弱的平静。两架被指控为俄军机的目标闯入立陶宛领空仅18秒,却足以点燃一场外交风暴。立陶宛国防部连夜发布声明,以“公然侵犯主权”的严厉措辞向莫斯科提出抗议;俄国防部则在一小时内用“毫无根据的挑衅”断然回击,甚至罕见要求立陶宛“提供雷达证据自证”。这场现代版“罗生门”的背后,是加里宁格勒飞地敏感的天空、北约东翼绷如弓弦的军事部署,以及一场早已超越事件本身的大国博弈。

一、18秒的战术谜团:谁在试探谁的底线?
立陶宛军方公布的雷达数据显示,两架飞机从白俄罗斯方向切入,以900公里时速掠过边境小镇沙尔奇宁凯上空,深入领空约3.8公里后迅速折返。这种“戳一下就跑”的战术,像极了冷战时期苏联军机对北约边境的经典试探。但蹊跷之处在于:俄方不仅全盘否认,更反指立陶宛“伪造数据以配合北约演习”——巧合的是,当日正是北约“坚定正午”核威慑演习的最后一幕。
笔者曾多次分析波罗的海上空的“猫鼠游戏”:俄军苏-30SM或苏-35战机常以加里宁格勒为支点,借道白俄罗斯空域实施“边界摩擦”,而北约则依靠瑞典湾流预警机与德国“台风”战机拦截。但此次事件中,立陶宛声称“未派遣战机升空”,仅通过地面雷达追踪——这种“冷处理”反而暴露了北约的两难:若每次挑衅都强硬回应,恐陷入俄式“疲劳战术”;若放任不管,则可能被俄方解读为默认其“领空自由化”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