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来源:小鸟
02 隐身技术多维度突破:细节造就卓越性能
歼-35如何实现如此卓越的隐身性能?答案是综合多种技术途径的共同成果。
从外形设计开始,歼-35就贯彻了低可探测性理念。它采用双发、菱形机头、倾斜垂尾与内置武器舱的经典隐身构型,机身棱线与舱门边缘均经过锯齿化处理,以散射雷达波。
其进气道设计尤为独特:采用DSI鼓包进气口与S形弯曲通道,有效遮蔽发动机叶片,降低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
在细节处理上,歼-35那堪称“油光水滑”的表面,几乎看不出来铆钉和口盖的存在。
对机体表面的所有口盖、接缝、转轴等都进行精密封严,液压作动筒附近使用柔性材料、精心涂刷RAM材料予以封严。
机身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钛合金结构,既减轻重量又提升强度。
表面涂覆国产新一代隐身吸波材料(RAM),可针对不同频段雷达波动态调节电磁特性,同时具备耐高温与抗侵蚀性能,适应舰载机频繁起降的严苛环境。
在射频隐身方面,歼-35和歼-20战斗机一样,都安装有相控阵体制的、类似MADL的高保密数据链天线,信号具有高方向性特征,难以被ESM机型捕捉到射频信号。
雷达也采用低可截获概率(LPI)设计,以达成最佳的射频隐身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