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来源:小鸟
2. KH-22:专为航母设计的“钢铁巨兽”
这玩意儿更离谱——1960年代服役,长11.6米、重6吨,带1吨战斗部,火箭发动机推着4马赫速度俯冲,专打美军航母。在乌克兰战场上,它靠高速和高弹道突防,效果堪比“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但它的弱点是精度捉急:设计时用雷达末制导锁定航母,打陆地目标基本靠蒙。俄罗斯后来改进出KH-32,降重量、增射程、加导航,可惜进度拖沓,俄乌开战时还没量产。如今KH-22绝迹战场,说明这头“冷战巨兽”终于咽气了。
讽刺的是,这两款导弹还是乌克兰自己“送”给俄罗斯的——1999年,乌克兰为抵天然气债务,向俄罗斯移交了575枚KH-55和KH-22。如今用乌克兰的导弹打乌克兰,堪称历史级黑色幽默。
二、替代品上位,但新导弹能撑起大局吗?
KH-555的接班人是KH-101,KH-22的替代品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表面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KH-101 射程超5000公里,具备隐身能力,但实战中多次被乌军老式S-300击落,隐身性能被质疑“水分不小”;
“匕首” 射程2000公里,载机图-22M3不用冒险前出,但产量有限,单价堪比黄金,俄军舍不得大规模用。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导弹产能根本填不满战场消耗。西方制裁卡死了微电子器件和精密零部件,莫斯科郊外的导弹工厂,如今可能要靠拆洗衣机芯片续命。这种情况下,俄军必须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