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反潜机现身东海补齐海军短板 性能优于美日P3C
而随着高新6号反潜机在南北两个方向率先列装,并在今年4月12日参加了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式,不仅初步解了中国海军无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燃眉之急,通过长期的试用完善工作,也使得后续投产的飞机技术性能更加稳定;我国面对常规潜艇威胁最为严重的那片海区,终于也等来了能缚“苍龙”的长空之缨。
借助后发优势,高新6号的整体性能优于P-3C,部分成品应用甚至接近了P-1和P-8A的水准。但运-8平台的原始弊病,仍然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该机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对其完成多样化海上任务——现代反潜巡逻机普遍需要承担的职责——也有不利影响。
拼多多暑假大促,升温降价,全品类暑期大促 →
比如沿袭自运-8的上单翼布局,导致该机翼下外挂点距离地面很高,如果任务需要外挂空舰导弹,那么我估计军械专业的机务要骂娘。。。。。。
尽管高新6号在运-8三类平台上配备了国内最好的航空搜潜设备和反潜武器,但现代潜艇越来越强的隐蔽性,仍然决定了反潜是一项效费比很低且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各种手段在提供一定优势的同时,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短板。比如航空反潜虽然反应时间短,但在战区停留时间显然长不了,所以要想实现足够的搜索/攻击效能,反潜机的装备数量必须少不了。
由于高新6号使用的各项成品,如涡桨-6C发动机等,基本都能立足于国内生产,因此其装备速度主要取决于——海军能从陕飞逐步扩充的产能中抢出多少来。而作为“刚需”型项目,虽然由于该机定型周期较长(2005-2015),导致其投产反倒比“高新家族”中的一些晚辈要晚,但高新6号这一路走来,总比同期海军的另一个型号——活了死死了活的歼轰-7B顺利得多。
日本P-1反潜机的HPS-106相控阵雷达(红圈内),注意机头侧面天线采用不突出机体表面的共形布置,能以其更高的探测精度捕捉潜望镜、通气管这类低信号特征目标
高新6号的类似设备同样采用共形天线,位置么。。。。。。就得猜一下了(真不知道)。不同于其他非直接作战用途的“高新家族”成员,反潜机的特殊设备布置要求使得其改进设计工作量较大,比如尾部的磁异常探测设备就需要大幅度减重才能保持平衡
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6号(以及空警-500、运-9JZ等)的到来,上海的天空不仅一时半会儿安静不了了,甚至还可能让人怀念当年被“飞豹”统治的美好时光
但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它们都将是那些来自水下的不速之客最为忌惮的存在。。。。。。
还记得跟一位老潜艇兵聊天,当他被问及“执行任务时你最烦的是什么”时,脱口而出:“P-3C!”
一想到它们是从这座80年前日本侵略者强逼中国百姓拆毁自家房屋、土地建起的机场上起飞,心里就百感交集。(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