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钢盔大比拼:中国的第一款
日本的奇思妙想:90/98式钢盔日本在一战时期并没有发展自己的钢盔,毕竟这货在一战时期除了欺负欺负在山东的远离家乡数万公里的德国人外啥事都没干。但是派到协约国的观察员们却不是傻子,在一战之后,日军发展了自己的钢盔。90式钢盔就是日本第一种制式钢盔。
90式钢盔采用较为特殊的非绳缆式直接接触软式悬挂,在头盔与皮质悬挂中间加入了麻布内衬,提高了综合可靠性。外形上90式钢盔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深底式,钢盔外缘外飘,整体形状曲面明显,有着良好的被弹曲面。材料采用1mm的高碳钢,虽然易于生产,但是由于高碳钢过于坚硬延展性较差,因此防弹能力反而不强。这种钢盔在装备部队之初就进行了充分的设计,每个钢盔配有一个防止太阳直晒过热的布制盔罩和一个用于放置伪装物的伪装网。而士兵在佩戴钢盔的时候一般会将日常佩戴的带有"屁帘"的战斗帽反戴,然后再扣上钢盔。
90式钢盔于1930年(皇纪2590年)正式装备,但是在随后的测试之中防弹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很快就进行了新式钢盔的设计制造工作(但此时依旧大规模生产并装备90式钢盔)。新式钢盔于1938年定型,被命名为98式钢盔。
相比90式,98式钢盔在材料上采用了延展性更好的镍合金钢,并将厚度从1mm提高到2mm。内衬使用纤维织物代替麻布,提高缓冲能力。并在头盔的基础上再加了一层前铁,可以有效的提高钢盔的防弹能力。据实验统计,90式钢盔在1000米的距离上就会被SMLE李恩菲尔德步枪击穿,而加装了前铁的98式钢盔可以保证在300米外不会被SMLE步枪击穿。
然而98式钢盔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和制作费时方面都大幅度提高,成本也大幅度的提高了,因此即使性能好,98式钢盔生产数量和服役占比依旧不如90式头盔。
美利坚的老兵:M1双层钢盔M1钢盔是美国在二战前期设计并生产,在二战期间装备并一直使用到海湾战争的一款经久不衰的头盔。堪称世界最成功的头盔之一。
M1钢盔采用了非常新颖的双层头盔设计,分为内盔和外盔。其中,内盔由霍利公司生产的塑料制成,由壳体、悬挂、封带三部分组成。其中,壳体采用的是霍利公司生产的塑料,外形上与M1钢盔的外壳造型相同,可以进行嵌套配合。悬挂系统非常讲究,拥有可以调节的顶部悬挂以适合所有人的不同脑袋高度,侧面悬挂也可以调节,前后还配有防止磕碰和防汗的前带,后部则有一个可以保证后颈不被磕碰磨损的颈带。封带有两条,一条是可以调整的勾住士兵下巴的固定带,另一条是用于固定内外盔连接的头盔连接封带。
外盔采用的是3mm的锰钢,外形较为圆润,有回卷形的包边,且包边处理较为合适,不仅可以固定主封带,还可以通过两个头盔和包边安装各种布制盔罩和网状的伪装网。外盔由于只是一个大铁壳子,没有过多的连接装置,所以整体的力学性能非常可靠。3mm的锰钢也使得该头盔除了能够有效的防止破片伤害外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直接抗打击能力。在实验中,该头盔可以有效抵御300米外的毛瑟98k步枪直击,并有许多战场上被直接命中却未造成伤害的情况发生(当然,这个主要还是看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钢盔除了用来保命外,经常用来烧水、煮汤、当行军锅使用。虽然美国军方三令五申不能这么做,会破坏该钢盔的防护性能,但是大兵们没几个听的。而外盔所使用的OD7橄榄绿色也是美军最经典的颜色,从M1钢盔开始,美国几乎以后的所有武器标准出厂色都是OD7橄榄绿色。
内外盔另一个特点就是在白刃战的过程当中不会被扼杀。由于内外盔中间是有一定的缝隙,且在外力的作用下非常容易脱落,因此采用封带扼杀士兵的方式是无法奈何戴M1头盔的士兵的。相比之下M35钢盔的封带非常的紧实,白刃战的时候只需要从后面拽住头盔就能把人勒死。
这款钢盔太过于经典了,设计也非常的到位,因此从二战开始到90年代早期,美国军队的通用头盔都使用的这款头盔。从太平洋战场到欧陆战场,从半岛战场到越南战场,美国军队一直都在使用这款头盔。而除了美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都曾经使用国这款钢盔。
苏维埃的红星:SSH-36/40头盔苏联在早期装备的是法国人生产的亚德里安头盔,在苏联的一五计划工业发展之后,红军装备的头盔设计便提上了日程。
苏联人最先盯上的是当时意大利装备的M33型头盔并参考了M35头盔设计出了SSH36型头盔。这种头盔外形上较为圆润,有较为明显的护耳,前后缘上扬,左右护耳外缘外飘(可以想象一下河童头上的荷叶那样)。内衬采用皮质内衬,而这种内衬实在是太不靠谱,因此经常被士兵诟病。由于外形较为特殊且产量并不高,现在民间收藏品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