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中国火箭军7枚洲际导弹一字排开!
二是对导弹的测地、发射系统实施改进。从DF-31和DF-31A的载车底盘与导弹包装-储运-发射一体筒底部构造来看,DF-31/31A的发射筒底部使用的依然是四个千斤顶式液压驻锄,发射前、发射筒起竖后需要将四个液压驻锄平放在经过校准的硬化地面上,否则发射时的巨大反作用力将对整个发射车的安全造成威胁。
同时,DF-31/31A在发射前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测地程序,明确发射车所在的坐标系之后,才能输入导弹射向等射击诸元,否则弹道末端精度几乎无法保证,简而言之就是DF-31/31A型洲际弹道导弹还只具备有限的机动发射能力,大多数时候需要预设一个或多个已经完成调平测地的发射阵位、导弹实施反击时也需要机动到预设阵地实施发射。
这种“预设阵地发射”模式属于早期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模式,由于预设阵地容易被对方旷日持久的航天侦察定位,故战场生存能力是相对比较低下的。
相对而言,DF-31AG型洲际弹道导弹在我军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中首次实现了无依托发射和快速发射,从DF-31AG的储运-发射一体化筒体底部构造来分析,该型导弹首次运用了类似于俄军“白杨”、“亚尔斯”导弹的弹底缓冲结构,可能采用了金属+橡胶制造的缓冲大底,具备了在松软地形条件下的发射能力;
同时,由于DF-31AG型发射车使用了新的测地和定位系统,在发射车在预定发射地点停稳、到导弹起竖、再到确定坐标系、最后输入射击诸元所用时间被大大缩短,具备了快速反应和快速发射能力。相应地,战场生存能力与DF-31/31A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也有了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