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群龙无首,司马懿为何不主动伐蜀?
可惜曹睿太天真,两位辅政大臣从来没有密切配合,而是争斗不息,而且曹爽还是个草包。
起初,两人相安无事。后来,曹爽发难,架空司马懿,而且还大力提拔自己亲信。曹爽专权后,亲自讨伐过蜀国,最后铩羽而归。
曹爽的倒行逆施,已经开罪许多人。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一退再退,最后没办法,只好一边装病,一边暗中积蓄力量。
曹爽被司马懿的障眼法忽悠得得意忘形,气焰变得更加嚣张。他为了不受太后约束,将其迁往永宁宫,连朝廷的制度都更改了。这时的司马懿已经完全靠边站了。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小皇帝前往高平陵,司马懿以顺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将其铲除。从239年到249年,曹爽与司马懿,整整斗了十年。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掌控了曹魏朝堂。人一旦掌握权力就会食髓知味,此时的司马懿已经不再是之前的司马懿,他也想“自立门户”。皇帝为司马懿加九锡,封他为丞相,都被其拒绝。司马懿已经成了魏国的焦点,所有的眼光都注视着他。
树大招风,不服司马懿的人也开始跳出来,最典型的就是太尉王凌。王凌是魏国的忠臣,很同情曹魏,看不惯司马懿专权,在寿春发动叛乱。
司马懿虽然平定了王凌,但也察觉到魏国内部并不是完全服他。内部反对势力还没彻底解决完,司马懿也寿终正寝了。
没有做好攻打蜀国的准备工作魏国与蜀国隔着一条秦岭,诸葛亮伐魏要翻山越岭,面对后勤补给等问题,反过来,魏国伐蜀,同样会面对这些问题,曹爽伐蜀时就粮草不足,“牛马驴骡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诸葛亮急于北伐,是为了以时间换空间。而魏国的国力本就是三国中最强者,不需要劳师动众,只需稳定发展,时间久了就能在国力上占压倒性优势。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贸然出兵伐蜀,只会重蹈曹爽覆辙,攘外前不如先安内。
司马懿外宽而内忌,猜忌而多权变,在内外斗争中进退有据,善于韬光养晦,没有很大把握,绝不轻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