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提出一个预言,27年后验证

这样一来,每一个地区农民们长期和短期的种植计划,都是由他们本地区的这个“经济委员会”说了算。

结果这一系列的政策,不但没有解决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官僚与腐败等问题,反而给苏联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当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各个经济行政区的“经济”,就已经开始“独立”了。

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是什么性质,它姓社还是姓资,本质上就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决定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大权只有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里,才能保证这个国家的政权不会变质。

赫鲁晓夫在苏联大搞“假共产主义”,一通改革后完全放弃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他搞的实际上是“经济挂帅”的资本主义复辟。

那你说,一直任由赫鲁晓夫这样瞎搞下去,苏联的经济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呢?如果姓资的话,那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可不就是“不复存在”了吗?

再加上1958年前后,赫鲁晓夫又跑去访问美国。为了讨好西方人,赫鲁晓夫在外面大肆宣传什么“土豆烧牛肉就是共产主义生活”的谬论,其“亲西方”的丑恶嘴脸已经暴露无遗。

二、苏联解体的必然性因此在苏共二十二大后,毛主席马上发表文章批判赫鲁晓夫背叛了马克思,并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指出:

赫鲁晓夫在‘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为苏联复辟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对共产主义的背叛并不是无心之失,而是赫鲁晓夫有意为之。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一直试图对自己的“修正主义”行动进行各种狡辩。

赫鲁晓夫说“全民国家”的提法是符合苏联国情的,因为当时的他们“已经消灭了阶级”。阶级不存在了,就没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分了,所以他们可以不用叫“无产阶级国家”了。

同时,赫鲁晓夫又暗搓搓地把他自己利益集团的亲信,安排到全国一百〇五个经济行政区去掌权。在苏共二十二大前,各加盟共和国的党委和州里的要员,一半以上都换成了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