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罹劫160周年之际的追问:“园林紫禁城”成为典范还有多远
专家观点:
建圆明园罹劫纪念碑,设火烧圆明园忌日
10月18日,“三山五园历史记忆与文化使命——第七届三山五园研究院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举行。20多位专家、政府官员围绕三山五园的保护利用、研究进展等畅所欲言,介绍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曾经在圆明园工作多年的专家张超建议,将三山五园整体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扩展项目,促进三山五园尽快进入我国申遗预备名录。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说:“三山五园文化内涵极为厚重,要总结提炼三山五园的核心理念,从文化上让三山五园‘活’起来。”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贺艳说,三山五园地区不仅有皇家园林,还有大量近现代遗存,“明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1949年中共中央进京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应该加强三山五园地区的进京赶考之路的研究。”
专家们普遍建议,在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三山五园整体保护规划的同时,每年发布三山五园保护和利用白皮书。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等建议,至少应该在市一级成立统筹协调机构,如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设立相关机构,统筹协调领导三山五园等地区的保护管理,或通过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市一级政府应根据修订后的名城保护条例制定并出台《三山五园保护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何瑜说:“今天回头来看,对火烧三山五园这场劫难的纪念档次、层次都远远不够,建议设立圆明园罹劫纪念碑,同时确立火烧圆明园忌日,以昭告天下,警示国人。”
“南京能有一个国家公祭日,北京能不能设一个圆明园的忌日纪念日,公祭那场大火中烧掉的文明?”孔繁峙说。
何瑜建议,三山五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建议加强研究,比如康熙长期园居理政的畅春园,其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就任重而道远。
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所带领的团队历时10多年建设的“数字圆明园”,通过AR、VR等手段还原当年圆明园“万园之园”的盛景,使人们获得一种全域、立体、沉浸式的体验。郭黛姮、贺艳等呼吁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再现三山五园,“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部分重建,但是清漪园时期的全貌未能反映,建议马上开展‘数字清漪园(颐和园)’工作,使人们对这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皇家园林得到更加完美的认知,其他园林的数字化展示工作也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海淀区文促中心二级调研员叶亮清说,和故宫比,三山五园的文创产业规模可以更大,不过现在缺少新品牌、“潮”品牌。“我们10年前提三山五园,响应的人不多,没想到几年前这个品牌就被人恶意抢注了商标,作为公共品牌,‘三山五园’不应该允许被抢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