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山翠待豹归
“对恢复豹种群有很大信心”
世界上有9个豹亚种,中国曾拥有其中4个,在世界豹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1867年,华北地区第一个现代的豹标本,就是因采集自北京的西部森林而被科学命名。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冯利民介绍,豹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它的生存需要丰富的猎物群系,只有良好的植被和栖息地才能养育丰富的猎物群系和食物链。
“北京曾是华北地区豹的家乡,虽然自1992年后,北京已经30年没有豹活动的确凿信息,但我们对北京地区恢复豹种群抱有很大的信心。”他说。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对中国的猫科动物进行科学系统评估,关注到豹生存的状况。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对中国野生豹的生存状况持续观察,进行了十几年长期连续大尺度的观测。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豹种群在很多区域,尤其是华北地区逐渐复苏了起来。
“近年来北京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华北其他豹分布区一样,北京野生动物群系也在悄然恢复中,为野生豹的回归创造了条件。”冯利民说,“迎豹回家”项目充分展现了门头沟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成效。
按照《北京市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35年)》,门头沟区将严格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继续抓好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细化落地;深入拓宽绿色生态空间,因地制宜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等。
为推动“迎豹回家”行动计划落实,自然保护区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启动“野生动物生境廊道”方案编制工作;提出“野生动物通道”设置和修建方案,正在积极申报《“迎豹回家”河北—北京生态廊道设计研究》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高校、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百花山开展研究。目前有全国13所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在这里做田野调查、实习等科研活动。最新的昆虫调查由林业大学相关学者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完成。”杨宏说,科研成果逐渐丰富了我们对百花山的了解。
下一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将申报《北京百花山智慧栖息地建设项目》,搭建“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和管理系统,安装野生动植物前端物联感知设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保护区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常态化管理,推动智慧化监测水平再上台阶。
杨宏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相关专业的年轻人甘于寂寞,愿意到山上来就业,为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动力。在年轻人的建议下,保护区设计了卡通吉祥物“小豹北北”,在5月22日举行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庆祝活动中亮相。
“大自然还有很多未知奥秘,等待我们在敬畏中不断地探索挖掘。”毕业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百花山管理处从事科研工作的王方明说,相信通过一代代的努力,一定能给消失的华北豹种群重建家园,在不久的将来一起见证“迎豹回家”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