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少点“科技与狠活”
“科技与狠活”的诞生本是为了让食物变得更理想。为了改善食物外观和风味,3000多年前,埃及墓碑上就有人工着色的糖果,我国的周朝也已开始使用肉桂增香。
制作豆腐时的盐卤就是凝固剂,从东汉一直流传至今。
工业革命后,农场的工业化将人们从土地上解放、让农作物产量倍增,食品工业将过剩的食物变为可以长期存放的商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普及了廉价、易保存和运输的锡罐食品。20世纪60年代后企业扩张、女性回归职场,则让汉堡等预加工的快餐成为中产白领的首选。
随着新式化合物不断被发现,对于食品添加剂,科学也给不出结论性的答案。
不同研究的结果很可能相反,比如面粉的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其强氧化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不明确,欧盟选择禁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认为不会带来安全问题。
这让食品添加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疑影重重。造假技术又加重了疑虑。
早在1820年,一名英国化学家在《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一书中大声疾呼,“我们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让我们喝下去就觉得精神振奋的柠檬汽水,是廉价的酒石酸临时勾兑的。”
“人们不是不信任添加剂,只是不信任加添加剂的人。”有人这样评价辛吉飞引发的食品界风波。当食品添加剂隐于光鲜的包装后,看不见后厨的消费者是天然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