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与博物馆公共教育工作的缘分,始于2016年的夏天。从最初讲解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开始,六年来,我陆陆续续讲过了十余个展览,服务过上千听众。过去的六年里,文博领域快速发展,博物馆已然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感受文化魅力的殿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点。作为实现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途径,博物馆展览讲解的方式和内容也在应时势而变、不断创新。
拼多多暑假大促,升温降价,全品类暑期大促 →作为一名一线志愿者,我很荣幸亲身经历并融入了这一变化。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展览讲解服务供给不足、形式刻板。记得最初在国博尝试讲解《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时,展厅内尚不如今日这般游人如织,彼时对于讲解工作而言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在确保讲解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尽量引发兴趣捕获听众,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展览的理念和内容。
在多次尝试之后,我也总结出了更适合的讲解方式:一方面有选择性地保留讲解内容中的部分专业性表述,主要包括一些不影响听众整体理解的学术概念;另一方面强化讲解内容本身的深度和专业程度,充分使用当前的流行词、热点话题和热门IP进行表述,方便理解的同时也有助于引起大家的兴趣。
讲解工作者还必须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不同类型的求知需要。2017年春夏之交我于国家博物馆讲解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综合考虑展厅的构造和展品的布局后,我将展品逐一筛选,分“全球化推动人类历史”“体验他人的存在方式”“通过文物看历史”“人类与环境、技术间的关系”四个角度重新整合展品,在讲解之初将这四个角度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听众,让听众带着问题去观察、去聆听、去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信息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