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困境更令人心酸。俄军士兵安德烈的遭遇是缩影:他的排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负伤,生活陷入绝境。国家承诺的补偿未兑现,“文件提交后,数月无钱无音”,生活费高昂,家庭勉强维生。他控诉:“我冒死作战,只换来冷漠和官僚主义。”这非个例——俄军士兵普遍面临心理与经济压力,若权益不保,士气必溃。乌军方面,虽捷报频传,但士兵在“亚速”等部队中承受巨大伤亡,坚守被围阵地173天的故事背后,是血与泪的牺牲。笔者感言:战争机器碾过,平民和士兵皆成棋子,人道代价是冲突最深的伤疤。
俄军内部危机:财政枯竭与士气崩盘
士兵安德烈的故事揭开俄军更深层危机:财政枯竭已动摇战争根基。迹象明显,俄军合同兵招募锐减——根据俄财政支出计算,2025年第二季度仅招3.8万新兵,比2024年缩减两倍多。情报证实,俄军陷入步兵短缺困境,前线部队抱怨“无人可换”。财政是战争支柱,缺钱意味着装备采购滞后、后勤保障薄弱、人员待遇下滑。看官们,这非一日之寒:俄国防部报告,一昼夜击落超300架乌无人机,但自身损失惨重,2025年8月,俄军称在行动中伤亡1350人。雪上加霜的是,俄国内质疑声起:石油企业被指“乐见炼油厂遇袭”以牟利,因爆炸可推高油价,但这削弱了国家凝聚力。
笔者剖析,危机源于三环:一为经济制裁,俄GDP受损,军费吃紧;二为战术失效,无人机战消耗巨大,俄方拦截成本高昂;三为士气崩盘——士兵像安德烈那样被抛弃,必然影响战斗力。乌军则乘势而上,靠西方援助维持攻势。但看官们,战争无赢家:乌方也面临重建压力,泽连斯基虽称自产导弹和无人机,但平民伤亡在累积。未来战局,取决于谁先耗尽资源。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