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谁杀死了美国的“大国工匠”?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船厂工人时薪相当于今天的15万美元,年轻人挤破头想进造船厂。如今,纽波特纽斯船厂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5岁,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当焊工。
根源在于“去工业化”的毒瘤。 过去40年,美国将制造业外包至亚洲,金融、互联网成为“精英首选”。波音生产线工人边吸毒边组装零件、KC-46加油机机翼里发现遗留扳手、F-15EX钻错管线孔洞……这些荒诞剧背后,是美国工业质量体系的全面崩塌。
甚至美国海军不得不“病急乱投医”——委托印度船厂维修军舰。虽然修完的军舰“一股咖喱味”,但在美国军方看来,印度工人的手艺竟比本土更靠谱!
四、 F-35C上舰难:福特级的“阿喀琉斯之踵”
“福特号无法弹射F-35C”的说法并不准确。真相是:F-35C根本不敢上福特号!
问题关键在于“维护环境缺陷”。F-35C的隐身涂层极其娇贵,需要专用恒温车间和化学制剂储藏设备。而福特号的机库设计仍停留在四代机时代,导致F-35C长期部署会“自废武功”。
更令人担忧的是,电磁弹射器可能无法弹射满载的F-35C。尼米兹级的蒸汽弹射能弹射37吨的F-14,而F-35C最大起飞重量预计达33吨以上。目前福特号弹过的F/A-18、E-2等机型均不超过30吨——一旦尝试重载起飞,很可能酿成惨剧。
(本文由AI辅助创作)
30分钟前
25分钟前
25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
30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