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防御资源:持续的能源设施修复需要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力,而俄军通过反复打击迫使乌方陷入“修复-摧毁”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消耗其战争潜力。
二、目标选择:精准打击与区域覆盖的结合
俄军冬季空袭的目标选择呈现“关键节点+区域覆盖”的双重特征:
核心能源设施:变电站、热电厂、电机厂是首要打击对象。例如,2025年10月俄军对哈尔科夫电机厂的攻击,直接导致乌克兰电力生产能力下降;对斯拉维扬斯克卡缅斯克热电厂的轰炸,则造成中东部地区供暖中断。
燃料供应链:油库、天然气储存设施成为次级目标。2025年10月切尔尼戈夫州博布罗维察油库的被毁,导致周边地区燃料短缺,交通与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防空薄弱区:乌军防空系统集中于基辅、哈尔科夫等大城市,中东部地区防御空虚。俄军利用这一漏洞,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扎波罗热州等地的能源设施实施“无阻碍打击”,进一步扩大战果。
三、武器运用:多层次协同与饱和攻击
俄军冬季空袭的武器配置体现“低成本消耗+高精度突防”的战术思想,通过无人机、导弹、巡航导弹的协同作战,构建多层次打击体系:
无人机“蜂群”战术:以“天竺葵”-2无人机为主力,利用其低成本、高隐蔽性特点,对乌军防空系统实施饱和攻击。2025年10月行动中,俄军单日投放超90架无人机,迫使乌方防空火力分散,为后续导弹突防创造条件。
导弹“点穴”打击:伊斯坎德尔导弹凭借高精度与强威力,精准摧毁变电站、油库等关键目标;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则用于突破乌军最严密的防空网,例如2025年11月对日托米尔州奥泽尔诺耶机场的打击。
巡航导弹远程覆盖:KH-101、口径巡航导弹负责扩大打击范围,对乌军后方能源设施实施远程精确打击。2024年11月五天攻势中,俄军发射750枚导弹与无人机,其中巡航导弹占比超30%,形成“全域覆盖、重点突破”的火力网。(本文由AI辅助生成)
35分钟前
35分钟前
35分钟前
30分钟前
35分钟前
30分钟前
40分钟前
30分钟前
35分钟前
3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