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歼-15已形成完整作战体系。2025年11月25日,中国网报道海军航空大学歼-15开展跨昼夜训练,完成空战对抗、空中加油和模拟着舰,流程流畅无阻。更早些时候,辽宁舰在“联合利剑”演习中单日完成90架次起降,山东舰携满编歼-15穿越宫古海峡,在西太平洋构建300公里预警圈。这些实打实的成就,岂是印媒一句谣言能否定的?
反观印度,舰载机领域一片混乱:海军拒绝“光辉”舰载版,转而求购法国“阵风”,但采购协议迟迟未定;现役米格-29K故障频发,出勤率不足50%。这种对比,凸显了中印军工的核心差距——中国靠自主创新“啃硬骨头”,印度则沉溺于“拿来主义”和“甩锅文化”。
四、军工竞赛的背后:自主创新与“面子工程”的较量
印度媒体的造谣行为,本质是军工实力不足的焦虑投射。纵观全球,战机坠毁率与工业体系成熟度直接相关:
美国:F-16累计坠毁约650架,但因其产量超4600架、服役超40年,坠毁率实际低于2%;F-35作为新一代战机,坠毁12架多因软件漏洞,而非硬件缺陷。
俄罗斯:米格-21坠毁1200架,主要因苏联时代大量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维护不当导致。
中国:歼-15坠毁率不足2%,远低于印度“光辉”的5.7%。中国航空工业坚持“技术自主化”,从歼-20到运-20,从涡扇-10到涡扇-15,每一步都踩得扎实。
印度则陷入“面子工程”陷阱:
研发拖沓:“光辉”战机30年磨一剑,却磨成了“钝剑”;同期中国研发出歼-10、歼-16、歼-20三代主力战机。
产能低下:“光辉”年产量仅8架,中国歼-15年产量超20架,歼-20年产已突破40架。
(本文由AI辅助创作)
2小时前
40分钟前
45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