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这是孙权的专利
与巢县接界,即濡须坞也。有东西二关。其地峻险,亦曰东关口,亦曰东兴堤,为吴魏相持之所。(读史方舆纪要)濡须水出巢湖,向东南方向流淌,它流经一处山谷,西面的山叫七宝山,东面的山叫濡须山,濡须坞便是修建在两山之间,后来著名的东兴大堤也是这个地方。
此外,在七宝山上筑有西关,濡须山上筑有东关。也就是说,濡须坞并不是单纯一座军事堡垒,而是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以上这两种说法经过比较,我还是更倾向于第二种,毕竟濡须口附近一马平川,不是很利于防守。再加上这里已经是东吴最后的防线了,将希望寄托在这里,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不是非常明智。
而后一种说法从军事角度更加符合常理,在山谷间筑城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如果曹军想避开这条路,那么就无法利用水道了,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再加上七宝、濡须二山上的防御工事,这里无论如何也比濡须口更有利于防守。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濡须坞似乎在一开始并未起到什么作用,因为曹操第一次就突破了这道防线杀向了濡须口。难道说濡须坞是个鸡肋吗?
其实并非如此,吕蒙提出的这一方案确实高明,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建安十六年(211年)濡须坞正式开工,但时间太紧迫了,到了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南征的时候,很可能还未完工,因此这一回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过在濡须坞防御体系彻底完成后,曹军就再也难以逾越了。
而曹操正是抓住了这一窗口期抢先进攻,这对孙权来说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如今敌众我寡,江北又没有天险可守,因此最佳的选择就是驻兵江南,就像当初赤壁之战时候一样,反正江东掌握着水师的优势,而曹操也不可能长期驻扎在濡须口不回去,只要耗一段时间,就能逼退曹军。
可这时候孙权的骚操作来了,他居然分出一部分军队在北岸设了个江西大营(此地长江为南北流向,故此命名),作为前沿阵地。
实在不能理解这种安排的目的何在,这个江西大营兵力想必有限,即使能通过水运得到后方的增援补给,也不可能是曹操大军的对手。孙权虽然自信心爆棚,想和曹操来场硬碰硬的较量,但不知道他信心从何而来。
对于孙权这种奇葩的部署,他手下诸将也倍感无奈,其中孙瑜委婉地说:“咱还是稳一点好”。可惜孙权坚持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