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24小时夺取重要村子,乌军防线崩溃在即!
装备摧毁清单同样触目惊心:1辆坦克、1辆装甲车、2门火炮、19辆汽车在俄军猛攻下化为废铁。坦克与装甲车是乌军地面突击的骨干,火炮承担远程压制任务,而汽车车队则是机动与补给的生命线。此外,俄军还精准摧毁了1部RADAR RPS-42雷达站、4套电子战设备、4个弹药库和2个物资仓库。雷达与电子战装备的损失,使乌军战场感知能力大幅削弱;弹药与物资仓库的炸毁,则直接切断了其持续作战的根基。笔者看来,这类“体系破击”打法,正是俄军近年作战思想的精髓——不再满足于占领土地,而是通过摧毁支撑体系,迫使对手陷入瘫痪。
战术层面,此役堪称俄军联合兵种作战的典范。战斗伊始,FPV型民用无人机率先升空,在低空盘旋中锁定乌军正在构筑工事的拖拉机和挖掘机。这些设备虽是民用标签,却在战场上扮演着防御工事搭建的关键角色。无人机以低廉成本、高隐蔽性发起首波打击,瞬间瘫痪了乌军的前沿防御建设。随后,俄军突击步兵借助浓雾掩护,采取两翼包抄战术,直插村中央交叉路口。大雾既遮蔽了乌军视线,也为俄军机动创造了天然屏障。当俄军士兵突然出现在路口时,乌军指挥链路已陷入混乱,抵抗迅速瓦解。这种“无人机先锋+步兵合围”的组合拳,体现了俄军在现代城市战中的战术进化。(本文由AI辅助生成)
反观乌军,其困境远不止于一时一地的失利。补给短缺已成为侵蚀战斗力的顽疾。弹药见底、医疗物资匮乏、食品供应不稳定,士兵在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下,作战效能自然滑坡。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军基层步兵的战斗力出现断崖式下滑。回想2023至2025年初,同等规模(200余人)的守备部队在类似村落中,往往能坚守1周甚至1个月;而今,同样单位仅能支撑1天。这一对比不仅折射出人员疲惫、训练不足的深层问题,也揭示长期消耗战对军队组织的摧残。笔者曾多次强调,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士气与体系韧性——乌军在这三方面的持续失血,正导致其防线从局部溃退转向全面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