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爆发时,宋朝是如何应对的?
古代医学并不发达,民间发生瘟疫后,破坏力往往超过战争和饥荒。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疫,民皆疾也。”
历代王朝均有瘟疫发生,而宋朝上承五代,下启元朝,享国319年,共发生各类瘟疫49次, 平均6.51年一次, 年均发生概率为15.03%,那么两宋是怎么应对瘟疫的呢?
切实有效的防瘟措施 应对瘟疫,需要“防”和“控”两手准备。两宋时期,立足于“防”,多管齐下。朝廷设立了虞部,“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职能类似于现在的自然资源部。此外,北宋汴梁道路两侧遍植各色树木,城内艮岳、玉津园等苑圃的建立,美化了都城的环境。各地同样重视城市绿化,出现了“绿树成帷连药市”和“五门路, 四月乳鸦啼绿枝”的景观。
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引发瘟疫,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监狱。北宋景德三年( 1006 年)四月,真宗考虑到暑季是疫病的高发期,“御崇政殿临决之,杂犯死罪降流,流徙递降,杖笞释之。……日旰即罢,复令军头引见司覆奏所决刑名,审视讫,乃命实行。自是每岁暑热,皆遣官遍排,亲临疏放,遂为定制。”不仅如此,朝廷还专辟了“漏泽园”,用来收埋无主尸体,以此净化环境,从根本上断绝传染病菌的产生。美化环境,讲究卫生,是两宋预防瘟疫的重要举措。
结构完整的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水平,也是“防”的重要手段。朝廷设了翰林医官院,掌“供奉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之事”,还设置有太医院、惠民局、方剂局、药局等专门机构,分管医学教育和药材流通。出现瘟疫时,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负责药品调剂和瘟疫治疗,各司其职,履职尽责。 医生在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朝廷规定:“主客不及万户, 补医学一人;万户以上二人;每及万户增一人, 至五人止…… 医生, 京府节镇十人, 内小方脉三人;余州七人, 小方脉二人;县每一万户一人, 至五人止。”完善的医疗体系,促进了两宋卫生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