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FC31:输给歼20后孤注一掷出奇招
之后不久成飞也拿出了自己的四代机方案,正是升力体边条翼鸭式布局。该方案为两侧DSI进气道、鸭翼带边条翼,双全动垂尾,为了强化可控迎角,该方案还设计了腹鳍,基本上是传统的鸭翼布局重型战机方案。成飞沿续了自己龙字辈命名传统,将该方案命名为“威龙”。到2006年上半年,雪鸮方案冻结,按照沈飞的说法,雪鸮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空军规定的技术指标,沈飞此时志在必得。2007年初由空军主导的四代机竞标正式开始,沈飞的三翼面雪鸮迎战成飞的鸭翼威龙。竞标首先在北京“空军航空装备研究所”进行方案相关评审对比,10月初再到29基地进行气动力评审,相关数据由风洞实验对比完成。2007年10月底,总装备部正式发文宣布成飞公司的“威龙”方案获胜,取得军用番号——歼-20。
成飞公司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歼-9项目,由此演化出的气动布局方案繁多,后来歼-20“威龙”的基础架构和技术传承均脱胎于此。
纵观沈飞在四代机竞标上的失败,不得不提的就是沈飞在追求机动性上的偏执。沈飞当年在技术路线上受前苏联影响太深,认为战斗机作战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要体现在机动能力上,在四代机上将更是如此。认为战机在超视距空战、电子战和对地打击等方面的性能取决于先进的航电系统,只有近距离空中缠斗,胜负取决于战机的机动性,而机动性又取决于战机先进的气动外形和强大的发动机。
只要机动性优越,在近距缠斗中能压制对手,再配合先进的航电系统,这样的战机就能在空战中获胜。这种思路在第四代战机上的体现首推就是米格设计局的Mig-1.44,该机为了追求机动性甚至连腹鳍都带有可动翼面,连鸭翼上都有锯齿设计,可谓把追求机动性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苏霍伊设计局的Su-47也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三翼面设计再加前掠翼带边条翼,可谓惊世骇俗,虽然带有腹部弹舱,但其实Su-47是完全追求极限机动能力下的非隐身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