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一声巨响,又一项技术被中国白菜化
美国名声在外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公司)的“猎鹰9”运载火箭每次发射时,标志性的火箭第一级回收总能引起全球航天爱好者的感叹;
而咱们中国人在观看完猎鹰九号第一级的回收后,内心在赞叹之余,往往还会加上一句话:什么时候咱们中国也能有火箭回收技术呢?
这个问题,最近可能有了答案!
7月26日,随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7月26日13时40分,长征二号丙火箭第一级残骸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被顺利找到,落点在设定的落区范围内;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我国火箭精确回落的第一次试验,仅仅研制控制性能,从现有公布的降落情况来看,火箭弹体姿态稳定,90度姿态垂直下降,在距离地面几十米高度,启动小型反推火箭,为火箭减速,最终做到了精确定点。
可以清楚看到,这是一个村庄外的空地,火箭弹体下落速度并不是特别快,末端出现的火焰,是减速反推火箭工作产生的喷流。
此次试验所验证的是“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顾名思义,这一项技术的关键就在这个格栅舵上。
火箭第一级与火箭主体分离后,残骸的气动外形改变,从高空掉落时的飞行轨迹与火箭起飞阶段完全不同。
如果想要精准回收第一级残骸,不仅需要掌握它的气动特征,而且还要有特殊的姿态控制设备。而这次长征火箭使用的栅格舵就是其中之一。
外形看起来有点像“苍蝇拍”的栅格舵,是一种非常规的气动稳定和控制舵面。邢强介绍说,它的气动设计非常复杂。
如果设计得好,它能增加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但如果设计不当,反而会带来极大阻力。
此外,栅格舵的结构比较复杂,对加工工艺要求很高,最主要的就是栅格舵在火箭上升段需要紧贴火箭避免对发射任务造成影响;
在残骸再入大气层段则需要完成解锁-展开-按控制指令转动等一系列复杂动作,还要承受上千度高温、近10倍自重的冲击力。
最早在栅格翼/舵方面展开研究的是苏联,并在SS-20战略导弹、R-77中程空对空导弹等武器上得到应用。
美国开展栅格翼的研究工作比较晚,但发展非常快,号称“炸弹之母”的GBU-43大型空爆炸弹就依靠栅格翼保证精准的飞行控制。
“猎鹰9”火箭第一级的回收,更是靠栅格翼与反推力系统的完美配合实现的。
不过在虎哥看来,虽然说我国和美国如今都在发展可回收火箭,但是我国发展可回收火箭的初衷,和美国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