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峙一枪未响:西方为何突然集体噤声?
第三,国际舆论不买账。
在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中,国际舆论一致片面地认为,中国是现状和秩序的破坏者,或者麻烦制造者。此次洞朗对峙,印度莫迪政府一开始便将印度包装为“受害者”或“被挑衅者”,并且借印度媒体的英文优势,第一时间将中国塑造为地区秩序的破坏者。
莫迪作为一名擅长使用社交媒体的政客,深知西方舆论喜好,认为这一策略会奏效。但是,从效果来看,西方并没有一边倒地将中国塑造为麻烦制造者,至少主流西方舆论对“孰对孰错”未作界定。当然,中国外交部、国防部等官方机构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媒体密集发声,一定程度上也扭转了中国在中印舆论战中的被动态势。
第四,中印边境对峙平常化。此次洞朗对峙及撤军,《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以及《印度时报》等印度媒体,都认为,此次洞朗撤军只是暂时的,双方在边界发生军事对峙的可能性并未完全消除。基于这一点,西方舆论也不会最大化聚焦两国冲突的可能性。相反,有些西方舆论甚至认为,中印洞朗对峙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同为崛起大国,彼此应该学习如何恰当处理分歧,在困难时期寻找中间道路解决问题。这也是双方博弈更加成熟化的标志。
每当中印对峙之际,西方都不会说得很多。尤其是此次中印洞朗对峙,其实完全是中印双方舆论占据整体国际舆论主场。
《彭博社》及《印度快报》专栏作家夏尔马8月29日的一篇文章说的好。他说,过去中印边境对峙过程中,印度媒体充斥尖锐刺耳的沙文主义味道,中国媒体则更趋于平静地重复政府立场。这一次洞朗对峙,印度媒体营造战争氛围,但也有所控制,这一点归因为莫迪政府对舆论的把控。中国方面,不时向印度提醒上世纪印度战败的教训。但在最后,无论是印度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未被纳入双方外交官评估的因素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