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形无人机巨兽震撼升空!轰20是否成鸡肋?

换成无人平台执行核任务呢?理论上,GJ-X也可以在起飞后召回,但风险陡增。首先,通信链路可能中断。现代战争强调电子对抗,如果无人机与指挥中心的链路被干扰或切断,它可能成为“失控的幽灵”,要么继续执行任务引发灾难,要么坠毁导致核泄漏。其次,无人机自身的可靠性问题。有人轰炸机有飞行员实时判断情况,应对突发故障;而无人机依赖预设程序,面对复杂电磁环境或机械故障时,容错率更低。举个历史案例:1983年,苏联军官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在误报核攻击时,凭借直觉避免了战争;如果换成AI系统,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因此,轰-20在核威慑中的地位无法被取代。中国的战略位置与美国不同,周边环境复杂,需要轰炸机具备更远航程和更强生存能力。轰-20预计将集成空中加油能力和先进航电系统,确保在太平洋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存在。正如一位美军分析师所言:“核按钮永远不能交给算法。”轰-20的载人设计,正是这种战略谨慎的体现。

常规打击:无人机的优势与局限

在常规战争领域,GJ-X的优势则凸显出来。俄乌冲突证明,完全依赖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进行远程打击,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例如,一枚“战斧”巡航导弹造价约150万美元,而一枚精确制导炸弹仅需数万美元。因此,隐形轰炸机临空投掷低成本滑翔炸弹,成为高效选择。B-21的设计就强调了这一点,但它作为有人平台,面临日益严峻的防空威胁。

GJ-X作为无人平台,在这方面更具韧性。首先,成本更低。无需生命支持系统和驾驶员培训,制造和维护费用大幅下降,可大规模部署。其次,风险更小。在高强度冲突中,无人机可以执行“自杀式”任务,渗透敌方防空网,而不用担心人员伤亡。例如,在模拟对抗中,无人机群可以消耗敌方防空导弹,为有人平台开路。最后,隐身性能更易优化。飞翼布局本就利于隐身,无人设计可进一步减少舱门缝隙等雷达反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