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发展史
反舰导弹是指从舰艇、岸上或飞机上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常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装置,采用自主式制导、自控飞行,当导弹进入目标区,导引头自动搜索、捕捉和攻击目标。反舰导弹多次用于现代战争,在现代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舰导弹发展到近代,已经可以从多种型态的载具上使用,包括从各类飞行器上发射的空射型,由地面发射的陆射型,由水面舰艇使用的舰射型以及自潜艇发射的潜射型。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今,我国以引进前苏联544型反舰导弹(即“冥河”式反舰导弹)为基础,结合自主技术创新,共发展了“上游”,“海鹰”以及“鹰击”三个系列数十种各式反舰导弹,按照最初的编号规则,这三个名称分别用来称呼舰载反舰导弹,岸基反舰导弹和空射反舰导弹三个类别,但随着反舰导弹的一弹多型化,上述规则逐渐变得混乱,比如本来作为岸舰型发展的海鹰系列反舰导弹,最终取代上游系列而成为一个时期内我国反舰导弹的主力型号,而出现更晚的鹰击系列,则因为其采用技术更新,通用化更强,最终取代了上游和海鹰两个系列的反舰导弹,使得后期我国反舰导弹序列中“鹰击”系列一枝独秀,最终几乎成为中国反舰导弹的“名片”。
总体来讲,中国的反舰导弹的发展可分为四代,第一代为“上游”系列反舰导弹和鹰击-6反舰导弹,第二代是鹰击-81和鹰击-82系列反舰导弹,第三代是鹰击-62、鹰击-83、鹰击-91和鹰击-9系列反舰导弹,第四代是鹰击-12和鹰击-18反舰导弹。目前解放军现役的反舰导弹主要集中在第三代和第四代。
一、第一代:鹰击-6空舰导弹
鹰击-6(C-601)空舰导弹是由海鹰-2派生而来的。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海、空军先后提出为轰-5、轰-6轰炸机装备导弹武器以增强突防能力的设想。但随后几年由于政治动荡,研制工作被迫停滞。直到1977年4月,三机部、四机部、五机部、八机总局和海军联合审定了空舰导弹系统方案,确定将轰-6甲改为空舰导弹载机,将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号舰空导弹,同时在轰-6甲型基础上改装轰-6丁载机,方案是在轰-6机翼下挂载两枚鹰击-6导弹。1982年6月19日,鹰击-6号试射成功,随即宣告正式服役,并迅速批量装备部队。1983年7月,方案进行了改动,为鹰击-6加装了惯导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火控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鹰击-6号上技术进步最大的当属其导航/末制导系统,其末制导雷达采用了新型的单脉冲体制末制导雷达,而不是上游1号和海鹰导弹初期的圆锥扫描雷达。鹰击-6号的成功研制,使得我军的打击半径向外延伸了百余公里,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鹰击-6的长射程,我国空军的轰-6丁型轰炸机可以在敌方水面舰艇防空圈以外投射鹰击-6型导弹,从而保证了载机的基本安全,由此可见,这一系统的服役,使得我国空军从此具备了行之有效的对海打击能力。
二、第二代:鹰击-81和鹰击-82系列反舰导弹
鹰击-8系列导弹是中国第一种摆脱前苏联“冥河”导弹设计思路,独立设计的亚音速反舰导弹。1977年9月,正式批准了新型小型反舰导弹的研制方案,命名为“鹰击-8号”,寓意赶上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首枚鹰击-8试制成功,次年首发飞行试验成功。
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鹰击-8基本型横空出世,对中国反舰导弹的认识还局限于“上游””海鹰”的外国武官看到鹰击-8之后不禁惊呼为“中国飞鱼”。此时鹰击-8的研制工作还在进行,1985年9月,改装后的24型导弹艇发射6枚鹰击-8,全部命中,标志着鹰击-8号研制成功,可以装备部队。鹰击-8基本型的射程为40km,和“飞鱼”基本型MM38接近,弹翼同样是不可折叠的,仅装备在033G导弹试验潜艇和053H2型导弹护卫舰上。后续随着应用领域的不同,又先后改进研制出鹰击-81、鹰击-82等一导弹,其外贸型号均为C801,该系列主要型号及其特点如下:
1、鹰击-8(舰对舰型)
鹰击-8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高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的多用途反舰导弹,于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9年,该导弹首发飞行试验成功。它可以多联装载在各种类型的驱逐舰、护卫舰、常规潜艇、快艇上,也能装在轰炸机、强击机上从空中发射。主要用于攻击护卫舰、驱逐舰等中型以上水面舰艇,一枚命中即可重创或摧毁目标,也能打击快艇一类的小型水面舰艇。
2、鹰击-81(空舰型)
鹰击-81与歼轰-7战斗轰炸机配套,由弹体、固体火箭主发动机、末制导雷达、战斗部等组成。战斗部重165公斤,平飞高度20-30米,平飞速度0.9马赫。与鹰击-8相比,去掉了助推器,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前缘后掠的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前缘后掠的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尾部,弹翼和舵面呈X形配置,位于同一平面,弹体下部装有流线型腹鳍。导弹不带助推器,导弹发射后,主发动机点火工作,导弹迅速降低高度后转入掠海平飞,直至攻击目标。
图表1:鹰击-81(空舰型)
拼多多暑假大促,升温降价,全品类暑期大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