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立秋”已过,暑热未消,潮湿闷热的“秋老虎”仍在持续。此时,很多人会感到身体沉重、头昏脑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大便黏马桶……这些不适,其实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中医强调:“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更有一说:“立秋后,先排湿毒”。因为夏季贪凉饮冷、出汗不畅,导致湿邪积聚体内,若不及时清除,入秋后阳气渐收,湿气更难驱散,极易引发慢性疲劳、关节疼痛、脾胃失调、皮肤问题,甚至为冬季寒湿病症埋下隐患。
因此,立秋后的首要养生任务,不是进补,而是——排湿!
一、什么是“湿毒”?它从何来?
中医所说的“湿毒”,并非现代医学的毒素,而是指湿邪久积、与热或寒结合,阻滞气机、影响脏腑功能的一种病理状态。它像黏腻的“油污”,阻碍气血运行,让人“不清爽”。
湿气三大来源:
外湿:立秋前后多雨潮湿,环境湿气重,易从皮肤、口鼻侵入;
内湿: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冰饮、西瓜)、油腻、甜食(奶茶、蛋糕),损伤脾阳,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久坐少动:缺乏运动,气血不畅,湿气难以排出。(本文由AI辅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