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式成长:五把钥匙开启孩子的生命自觉
我的2个孩子相差近7岁,所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碰到各类问题时,正好让我有机会思“前”想“后”,以“大”比“小”,分析2个宝宝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表现,找出问题的源头。
最近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向2个孩子发出同样的指令时,2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比如外边天气很冷,我让大家穿上外套准备出发。大儿子会说:“妈妈,真的很冷,快多穿点。”而小儿子好像没听见我说什么,直接开门跑出去,等发现外面很冷,才跑回来找妈妈穿外套。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小孩子不听话,希望把妈妈的话当成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但最近学习到一项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做的儿童心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的宝宝不是不听话,他们只是把妈妈的话存在了记忆中,等到以后需要时再把妈妈的话从记忆中翻出来。
科罗拉多大学的YukoMunakata教授和他的同事用一个游戏,通过测量孩子瞳孔的变化,以此研究比较3岁儿童跟8岁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和反应。
游戏中有两个卡通人物:蓝色斑点狗和海绵宝宝。3岁和8岁的孩子们分别被告知:蓝色斑点狗喜欢吃西瓜,海绵宝宝不喜欢。当电脑屏幕上出现西瓜,紧跟着的画面,如果是蓝色斑点狗,孩子可以点击笑脸的表情,但如果出现海绵宝宝,孩子就要点击苦恼的表情。
8岁的宝宝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因为他们能预见到结果,一出现西瓜和斑点狗,他们就知道要点笑脸了;而3岁的宝宝无法预见到结果,反应缓慢,当看到西瓜时,还在全力思考之前的画面,而不是去预见之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