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终局之战:乌军底牌尽露,俄军铁钳收网
三、乌军的绝地反击:地形游击与外部援助,能否扭转乾坤?
尽管困境深重,乌军仍未放弃。红军城周边地形复杂,沟壑与森林可作天然屏障。乌军正尝试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利用FPV无人机骚扰俄军补给,并集结“匈牙利飞鸟”等无人机团级部队,在乌达奇涅-纳迪夫卡方向发动反攻。同时,乌军寄望于外部援助——荷兰已派出两套爱国者系统,西方虽援助减少,但火烈鸟巡航导弹等新装备或能增强火力。乌军总司令更宣称,红军城是“决战关键之地”,牵一发而动全身。看官们,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曾在库尔斯克反攻中短暂奏效,但如今红军城形势更严峻:俄军电子战部队压制乌军无人机,部分设备甚至因信号干扰无法起飞。雇佣兵问题更雪上加霜——外籍士兵因薪酬低、战况凶险而士气涣散,部分倒戈投俄,进一步削弱防线。
笔者分析,乌军机会渺茫,却非全无胜算。若能在野地中拖住俄军,待援军突破合围(如哈尔科夫方向集结的兵力),或可重夺主动权。但现实残酷:俄军“围点打援”战术高明,乌军多次解围反攻均告失败。更深远的是,红军城象征意义巨大——作为顿涅茨克核心枢纽,连通6条公路5条铁路,其沦陷将令乌军彻底丧失反扑能力,俄乌战场或进入“边打边谈”模式。看官们,此役不仅是兵力较量,更是战略耐力的比拼。俄军如“下围棋”,不贪一城一池,而求全局制胜;乌军则需在其他战线打开缺口,否则红军城终成“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