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点”和平计划: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
二、战略算计:华盛顿为何愿意“出卖”基辅?
笔者曾多次强调,大国博弈从不讲究温情脉脉。本次“28点”方案暴露了美国两大战略意图:
第一,急于从乌克兰战场抽身。拜登政府面临中期选举压力,国内通胀、能源价格高涨,民众对无底洞的军援已显疲态。若能通过一纸协议让俄罗斯停火,白宫便可宣称“结束了欧洲最危险的冲突”。
第二,与莫斯科做交易以集中资源对付东大。美国意识到同时在东欧与东亚两条战线对抗中俄是不现实的。通过让步乌克兰,换取俄罗斯在亚太问题上的“中立”或默契,符合美国“先亚后欧”的战略转向。
但这套算计忽略了两点:一是欧洲盟友的愤怒——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直言“任何和平计划要想奏效,都需要乌克兰和欧洲的支持”;二是乌克兰社会的抵抗意志。即便泽连斯基政府被迫坐上谈判桌,乌军与民众是否接受“割地裁军”的耻辱和平?
三、战场与谈判桌的辩证关系
军事爱好者常犯一个错误:把战场胜负直接等同于谈判筹码。实际上,谈判桌是战场的延续,而不是替代。
当前乌东战线仍处于僵持,俄军凭借火炮优势缓慢推进,乌军则依靠民用无人机(如大疆等中国产消费级无人机)进行侦察与偷袭。但“28点”计划要求乌军放弃远程导弹、解散精锐部队,等于剥夺了乌军维持均势的技术与组织基础。
一旦乌军实力被大幅削弱,而俄军仅需后撤至接触线而非退回1991年边界,那么所谓的“停火”不过是给俄罗斯一次重新整备、伺机再起的机会。看官们还记得2015年明斯克协议后的故事吗?——停火线成了新的前线,冲突只是被冻结,而非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