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口日本海产品:风险博弈下的战略权衡
二、经济逻辑:市场多元化与供应链韧性
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但进口日本水产品的规模占比有限。2025年前9个月,中国水产品进口额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为厄瓜多尔、俄罗斯、越南、挪威等,日本未进入前列。日本水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更多是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如高端寿司用金枪鱼、特定品种的扇贝等。这种“差异化补充”角色,使得中国无需因日本核污染问题彻底关闭进口通道,而是通过严格监管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市场多元化”。
从供应链韧性角度看,中国进口水产品的核心逻辑是“分散风险”。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可能导致供应链脆弱,而日本作为全球水产品技术领先者(如养殖疫苗研发、活鱼运输技术),其部分产品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日本培育的“真鲷”品种因肉质鲜美,在中国高端餐饮市场占据一定份额。通过有限进口,中国既能维持供应链稳定性,又能通过技术合作推动国内产业升级。
三、国际合作:从对抗到治理的范式转变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本质上是全球环境治理难题,单边制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选择“有限恢复进口”,既是基于对国际监测数据的信任(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排海初期放射性物质浓度低于安全限值),也是为了通过技术合作推动日本履行国际责任。例如,中国要求日本提供核污染水处理实时数据,并参与独立取样检测,这种“透明化监管”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治理范本。
此外,中国通过进口政策调整,向日本传递了明确信号:环境问题需以科学为依据,而非政治操弄。2023年暂停进口后,日本渔业出口额大幅下滑,迫使其重新评估排海计划的长期成本。中国“有限恢复进口”的决策,既避免了中日贸易关系过度紧张,又为后续谈判争取了主动权,体现了“以合作促治理”的外交智慧。
四、战略自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中国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决策,本质上是全球资源配置与战略自主性的平衡。一方面,中国通过严格监管确保进口产品安全,避免“因噎废食”;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国内深远海养殖、扶持养殖技术,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例如,2025年中国深远海养殖产量同比增长12%,养殖工船“国信1号”实现全年连续生产,标志着中国渔业从“近海捕捞”向“深远海养殖”转型。
这种“双轨策略”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水产品市场的议价能力,也为应对未来环境风险提供了缓冲空间。例如,若日本排海导致长期污染,中国可迅速切换至国内供应或转向其他进口来源;若国际监测证明排海风险可控,中国则能通过技术合作提升全球供应链效率。这种灵活性,正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体现。(本文由AI辅助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