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住中印边境局势主导权,中国有7大良策攻防
三、把握文明世界中的不变规律
印度人口规模迫近或反超中国人口规模这件事,中国民间并不会很在意。但我们自己的人口工作值得全社会关注。围绕人口的认识应把握一个不变的规律:只要国家概念还存在,领土和人口就一定是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不应被华丽包装成“新理论”的杂音干扰。分析和精进中国人口工作的三要素是思想认识、使命目标、现实条件:
关于思想认识,大国之大在于人心空间。毛泽东同志说“人多,热情高,干劲儿大”,若能照料周全、团结凝聚,“人多力量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力量归根结底由人来产生、释放、承受。我们的一些同志,对“人承受力量”的认知不够敏感。
大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缓冲厚,是因空间大——既包括与大国土相伴的物理空间,也包括与大人口相伴的人心空间。在高水平的激烈竞争甚至极端态势中,用好这两个大空间,都极有利于对敌周旋。
何谓人心空间大,难道不应是“人多嘴杂不好管”吗?国家间斗争的成本最终由国民承担。博弈对象对我造成的“一千元”损失摊到人头,“十人”承受还是“百人”承受,对个体来说感受不同,从而导致攻守局面的重大变化:“十人”承受会让集体对“领导”不满,“百人”承受更易让集体对“博弈对象”不满。由此也为行动规则带来变化:很多可以伤害“十个人”的事,面对“一百人”不仅伤害减弱,甚至不会发生——因需掂量,自己的手段究竟是在拆对方的台,还是给对方搭台,白送对方凝聚自身、调动力量的机会和工具。我们在对印斗争中,也应如是考虑。由此拓展,在涵盖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大国博弈中,皆是如此。
虽与中国同属亚洲文明古国,但印度前后遭受过多次外来民族入侵,并导致了到现在印度依旧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宗教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中国的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也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概念;而印度的几百个民族却不会被统称为“印度民族”。为何我们在对印斗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
因为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人心大国”之间隔着“制度天堑”与“治理大山”,越得过去、爬得上去就是中国;掉入其中、止步徘徊就是印度。我们应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深挖有关人心空间的理论,武装有关人心空间的头脑,围绕于此积极开发博弈工具与斗争方式。
关于使命目标,顺应其势、厚养其力,势力方可茁壮。顺应其势关键在于实事求是,秉时局之实、求应处之是。敌对国家看待中国既“怕”又“馋”,生怕中国抢他们的“瓶瓶罐罐”,又盯着中国家里的“锅碗瓢盆”想入非非。印度针对中国的“非分之想”,是出于复杂的历史纠葛、梦想的大国心态、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传统的宗教文化观念和现实的国家安全考量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不会因为中国说“我无意针对你、挑战你”而避免,不义侵犯并非来自于中国做了什么,而来自于中国具有什么、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