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危机急速扑向亚太,美国保命甩锅推皮球
今天,人们对这些消费金融模式已经习以为常,我们买房使用按揭贷款,买车使用分期付款,到银行或互联网公司借贷用于个人消费,都是抄作业。到了20世纪早期,这种消费金融获得了空前大发展,标志就是专业从事消费金融的金融公司成立了,也就是说“华尔街”开始搅合进来了,这让消费金融的规模快速放大。
1908年,第一家为消费者分期付款凭证贴现的金融公司成立,做过企业的都知道,如果有金融机构愿意贴现,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快速扩张消费金融的业务规模。这一时期也是美国汽车业起步并腾飞的时期,当然要借助消费金融的东风,1913年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成立,1915年商业信用公司开始专门从事汽车金融贷款,等等。
到了1925年,大约75%的新车和二手车都通过分期付款的贷款方式来完成销售,注意,这个时间点距离爆发大萧条的1929年还有四年的时间。既然消费信贷已经渗入到房地产、汽车、耐用消费品等各个领域,美国人开始发挥创新精神,为个人或机构提供金融信贷,为股票投资人按照一定的比例融资,这导致股市资金规模的快速膨胀,这又给股指插上了翅膀,大萧条之前的美国股市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一战之后是美国历史上空前的信贷繁荣时期,就源于上述消费信贷(金融信贷)模式向各行各业的高速渗透。1920年,美国消费信贷总额还只有约为1900万美元,到了1924年就暴增至近20亿美元,四年的时间暴增至原来的100多倍,到1929年则进一步增加到了35亿美元,大萧条爆发(1929年10月)之前累积的消费信贷相关到期票据总额已经高达60亿美元。
换句话说,欧洲人在1928年到美国,表面看到的是空前的繁荣,看不到的是背后“山”一样的债务。可借贷总有到头的时候,当一个机构或个人连利息都还不起的时候,它就不能继续借贷(加杠杆),相反,却要卖出资产还贷(去杠杆),此时冰山就开始融化。
冰山融化首先从1929年的股市暴跌开始,股市暴跌就导致家庭流动性暴跌(还债能力暴跌),这就导致家庭部门的消费能力暴跌,经济活动的需求端快速收缩,当需求端快速收缩之后企业只能裁员、减产并开启价格战(换取流动性),如此一来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家庭收入继续减少,经济活动的需求端继续收缩,企业只能进一步裁员、减产、降价……,然后,就是恶性循环,这就是大萧条。
经济需求端剧烈收缩之后就会导致家庭就业机会减少和收入萎缩,可债务是不变的(利息也不变),这就导致家庭的负债率(被动)飙升,家庭的债务压力不断加大,最终大量的家庭就只能破产。所以,就业机会减少、收入萎缩和债务不变就形成了毒药组合(负债率被动上升),毒害每一个家庭。下图就是有些富人在当时将价值1000-2000美元的汽车以100美元卖掉以换取现金。
总结起来就是,债务膨胀到极限之后就导致经济活动的需求端暴跌,进而导致企业和家庭的负债率被动飙升,所以,大萧条的祸根就是债务。1929年大萧条之后,真正可以与那次大萧条相类比的或许是日本1991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房价开始暴跌,经济增速和人们的收入开始停滞,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从1990年到2020年的三十年中,日本平均工资仅增长了4.4%,几乎没有变化,而同期美国的平均工资增长了47.7%,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虽然日本的通胀比较低),日本的真实工资增长就是负数。
在房地产繁荣时期,人们的收入也是高增长的,此时人们就倾向于加杠杆过度负债,可当工资增长骤然停滞(甚至倒退)之后,家庭就长期处于过度负债的环境中、甚至负债率还会被动上升,此时家庭就只能削减生活支出,这就让经济活动的需求端进一步萎缩,结果让日本长期处于萧条之中,从此日本进入了低欲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