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琉球牌出手,日本哑口,高市当局避而不战
二、东大为何此时“亮剑”?
东大的战略逻辑清晰无比:在台海、南海持续高压的背景下,开辟“第二战场”可分散对手注意力。琉球问题直击日本法律与国际法的矛盾点——战后《旧金山和约》仅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澎等地主权,却未明确琉球归属。东大通过智库报告、外交吹风等手段,重提“琉球人民自决权”,迫使日本陷入“殖民历史”的道德审判。
此外,东大在琉球周边海域的巡航常态化,配合民用无人机在钓鱼岛方向的侦察行动,已形成“军事—民事”联动施压。笔者曾多次分析,东大近年大力发展民用无人机技术,绝非只为商业利益:这些具备长航时、高精度测绘能力的小型飞行器,在争议海域的监控、情报收集中扮演了“灰色地带”利器。日本自卫队虽频频抗议,却因无人机属“民用”范畴而难以强硬反制。
三、日本“沉默”背后的三重困境
第一重,政治内耗。日本执政党与在野党在防务政策上分歧加剧,右翼欲强化美日同盟,左翼则担忧激化邻国关系。东大琉球牌恰好打在此分裂点上——任何激进回应都可能引爆国内舆论战。
第二重,经济依赖。东大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半导体、汽车等行业命脉系于东大市场。若因琉球问题升级制裁,日本企业恐遭反噬。
第三重,美国态度暧昧。美军虽承诺协防日本,但琉球主权不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明确的“日本行政管辖范围”。美国私下敦促日本“冷处理”,避免东大借题发挥冲击第一岛链布局。
正因如此,日本从首相官邸到外务省,统一选择“不评论、不动作、不挑衅”的三不策略。这并非软弱,而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止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