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变轨、隐真示假 潜射弹道导弹如何发展?
潜射弹道导弹通常是指由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具有发射平台机动灵活、生存突防能力强等优点。当其射程够远、所带弹头当量够大、打击精度够高、能用于打击战略目标时,就成为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潜射战略弹道导弹通常配备核弹头,其巨大毁伤力加上发射的隐蔽性,共同构成了各国二次核打击能力。
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发工作。任何国家在这方面取得关键性进展,都会引来世界关注的目光。去年8月,韩国海军为岛山安昌浩号柴电潜艇举行交接和入列仪式,备受外界关注。原因之一是该艇装备着6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韩国自主制造的潜射弹道导弹。同年10月,朝鲜发射的又一款新型潜射弹道导弹同样备受关注。
那么,当前各国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进程如何?其今后发展趋势如何?请看解读。
从陆基发射到潜射,实现转变不容易
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1955年,美国海军首先展开这类导弹的设计与研发。20世纪60年代,随着“北极星” A1的成功试射,潜射弹道导弹从此登上世界军事舞台。
冷战时期,潜射弹道导弹成为两大阵营竞相发展的重量级武器,并取得一系列成果。随着潜艇研发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度隐蔽性和战术突然性的潜射弹道导弹成为水下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陆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相比,以潜射弹道导弹为支柱的水下核力量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更强,这是它成为二次核打击能力指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拼多多暑假大促,升温降价,全品类暑期大促 →如此重量级的武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掌握其技术的国家却不到十位数。这是为何?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相关技术门槛过高是主要原因。
潜射导弹的研发难度很大。从当今世界各国的研发情况来看,潜射导弹不少是从陆基导弹发展而来。看似只是将地面发射改为水中发射,但技术人员要闯的难关着实不少。
一是导弹要小型化。潜艇的内部空间有限,尤其是当今大部分潜射弹道导弹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受限于艇体直径,导弹的个头不能太大。
二是水下发射情况复杂。无论是湿发射、干发射,还是热发射、冷发射,都必须处理好发射筒与导弹的关系、点火时机与成功率等问题。导弹先后要经过水与空气两种介质,如何尽可能地减小阻力、规划水中弹道、应对海面的浅水流或浪涌,都给设计带来了难度。
三是要对导弹弹体进行强化与加固。冷发射是当前潜射弹道导弹的主要发射方式。导弹出筒速度高,承受的过载与冲击力大,尤其在水中运行时,承受的冲击力更大,只有对弹体进行强化与加固,才能避免弹体变形、破裂、泄漏等。尤其是面对在冰下发射的特殊情况时,对弹体的加固要求会更高。
四是制导方面的要求高。为确保远程打击效果,各国潜射弹道导弹多采用复合制导模式。且不说使用卫星制导或者星光修正等方式,即使是惯性制导系统,大多数国家也不具备研制能力。
五是复合材料运用多。对战略导弹来说,减轻结构质量、增大导弹射程与威力是一贯要求。复合材料的运用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法国M51潜射弹道导弹的3级发动机都使用了复合材料。“三叉戟-2”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发动机壳体也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减轻弹体质量。
除此之外,随着世界各国反导系统防御能力的提高,海战环境更加复杂,搭载潜射弹道导弹的潜艇不得不更多地选择在堡垒海域发射,这对导弹的射程与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另一方面看,潜射弹道导弹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位决定了其相关技术不会轻易转让和泄漏,这进一步增加了潜射弹道导弹研发的难度。
从导弹研发到匹配发射平台,功能提升像跑马拉松
潜射弹道导弹作用的发挥,不仅与导弹本身技术性能息息相关,而且与所搭载的发射平台——潜艇匹配程度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