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月背近4斤土,拼了!
“把方案做到极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3年多来,胡浩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适配和优化设计,实现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三大技术突破,使嫦娥六号任务成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
最大的悬念是能否准确降落到月背预定区域。月球的图精度较低,最高分辨率仅能达两米左右,而且由于月背没有实时图像数据,仅能依靠遥测数据进行判断。
采样环节则像“开盲盒”。由于事先无法判断月表下的状态,必须设计钻取和表取作为“相互备份”。万一钻取不行,挪动位置的代价很大,就要通过表取来“保底”。
“嫦娥六号任务的可靠性是乘积关系,一个环节0.9,再一个环节0.9,整个系统可靠性就降到0.81了。”再回首已是云淡风轻,听来却处处惊心动魄。
比如,在月背实施无人采样、封装、转移,精密性要求高且难度大,而且月球的真空度很高,进入一点大气就可能污染样品,研制团队在地面模拟平台进行大量实验,以毫米级精度确保样品始终如一。
“我们把方案做到极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就算中继星失灵,嫦娥六号依然可以自主开展采样、起飞。”胡浩说着,打了一个手势,干净利落、绝无冗余。
一路陪伴“嫦娥”长大,“航天人已投入新的战斗”
2007年,以地球轨道卫星为基础研制的嫦娥一号探测器仅重2.35吨;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将超过8吨重的探测器送上月球。17年来,中国探测器进入空间的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路陪伴“嫦娥”长大,胡浩经历了从副总指挥到总设计师的几次身份转变,不变的是“总是在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