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PK:中国的去美国化与美国的去中国化!
日本虽然已经不复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但半导体仍然是优势产业,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市场份额。日本在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及设备领域具有强大的统治力,半导体材料市场占有率约为六成,其中集成电路生产必须要用的光刻胶,日本企业的市场份额达九成。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接近四成。
日本是对中国实现国产芯片自主制造影响甚至不亚于美国。半导体关键材料一旦断供,对于芯片制造的影响大于关键设备。
韩国在芯片制造的实力超群,与台湾地区率先实现最先进3nm制程。韩国的存储芯片,也是遥遥领先。
如果美国联合韩日,再加上欧洲和台湾地区,就能够垄断中高端芯片供应链的全部。
中国在提高芯片自给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2014年10月14日,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注册资本是987.2亿元;2019年10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041.5亿元。
2021年2月,中国集结了国内90多家芯片上下游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高校,包括华为海思、中芯国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成立了中国的半导体联盟。
因为美国的科技战,国产替代迎来空前良机。2018年特朗普单独以美国力量打压华为,给中国敲响了产业链安全的警钟,中国公司特别重视国产替代。国产芯片正在以群雄逐鹿的方式奋起直追。一些原来看似难度大到不可能的芯片,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
存储芯片。2020年,长江存储的64层3D NAND闪存技术和合肥长鑫19nm(10G1工艺)DDR4内存芯片,均实现了中国在高等存储芯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时间到了2022年4月,长江存储宣布,推出UFS3.1规格的通用闪存芯片—UC023。5月,长江存储自主研发成功192层3D NAND的样品,标志着我国国产芯片存储技术达到或接近全球第一梯队的水平。有消息称,合肥长鑫将在今年投产基于17nm制程工艺打造的DDR5内存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