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者歼-35:中国海军双航母舰队的王牌利剑
这场“豪赌”的结果,便是2012年端午节轰动军迷圈的“粽子机”——那辆在高速上被迷彩篷布严密包裹的静力试验机,成为了歼-35命运的起点。
二、从“粽子机”到“海天双雄”:技术路线的精准预判
歼-35的研发史,堪称一部“在质疑中突围”的教科书。当2012年“31001”验证机首飞时,外界对其定位的争论从未停止:“歼-31”还是“FC-31”?外贸型号还是自用项目?甚至有人嘲讽其为“沈飞版F-35”。但央视此次披露证实:北所团队从一开始就锚定了“海陆孪生”的技术路线——
陆基型歼-35A:与歼-20形成“重-中搭配”,逐步替换歼-10系列,构建空军五代机体系;
舰载型歼-35:适配滑跃/弹射双模式,覆盖“辽宁”“山东”号滑跃航母至“福建”号电磁弹射航母,甚至未来076型两栖攻击舰。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对技术的前瞻性布局。通过大量采用一体成型机身框架和增材制造技术,歼-35在结构减重上取得突破,为后续升级留出充裕余量。相比之下,美国F-35C因空重过高(15.78吨)导致推重比仅0.9,甚至不及苏-27S的1.14,而歼-35凭借更优的气动设计与材料工艺,在超音速拦截领域已显露出代际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