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决战!中俄伊集结完毕,美国好日子到头了
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十六世纪,西方人均创造的生产力产值自公元一世纪的1500年来首次超越了中国,并彻底拉开差距。按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根据1990年的美元购买力的计算,公元1年,欧洲的人均GDP为412,中国为450,双方差距在40以内;公元1000年,欧洲的人均GDP为427,中国则仍停留在450,双方差距再次缩小到30以内。
公元1500年,欧洲的人均GDP为771,中国为600,双方差距一下就拉大到170美元以外了。1600年,欧洲为889,中国为600,差距接近300;1700年,欧洲为997, 中国为600,差距接近400。以上数据明显与大多数人的认知撞车了,要知道,明清两朝的经济水平一直傲视群雄,而彼时的欧洲则处于列强不断征伐的混战之中,这般颠覆常识的反超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人均大法是其一,最关键的原因是十六世纪的欧洲在荷兰与西班牙的带领下,开启了血腥殖民的大航海时代,导致海洋型文明国家的实力增长速度远超陆地型文明国家,而正是这一改变,推动了世界地缘权力结构的中枢从陆权全面向海权转移。
海权压过陆权的首要条件当然是交通环境,麦哲伦环球大航行之后,全球经济活动逐渐朝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陆地有各种地形的限制,且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出现之前存在着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运输风险大、运输效率低、运输承重量小的缺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跨洲际的贸易交流了。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达林顿建成,但陆权并没有因此而重新回归地缘权力结构的中枢,毕竟依托铁路扩张势力范围,需要夺取铁路沿线地区的控制权,这显然不太现实。
更何况,当时的技术仍无法解决地形限制和运输成本相对比海运高的问题!但首要条件只是表象,核心条件才是根本,那什么是核心条件呢?对扩张的不同定义。海权国家对扩张的定义是掠夺,陆权国家对扩张的定义是统治,而在血腥殖民的时代大背景下,统治模式对国家实力的贡献远不如掠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