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临终遗言,张昭和孙权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这当然不可能,孙策虽然命在顷刻,但他一点也不糊涂。因为孙策这番话只不过是表达了自己对张昭的信任,也就是说个漂亮话,但如果张昭生出异心,则完全没有操作空间。
一般来讲,主君在去世前安排托孤大臣,都不会只安排一个人,而是造成一个由两个或者几个托孤大臣互相制衡的局面。
孙策也不例外,虽然张昭是他信任的人,但他也不可能把家业百分之百托付给他,孙策是安排了双保险的,而那个制衡张昭的人就是周瑜。
当时周瑜并没有随军,而是驻扎在庐陵巴丘县,然而当周瑜听说了孙策的死讯后,立即赶来奔丧并和张昭一同主持大局。
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如此迅速的行动,极有可能就是孙策早就做好的安排。
当然,这并不是说孙策对自己遇刺一事未卜先知,但至少可以说是未雨绸缪。
也就是说,孙策实际上安排的是张昭和周瑜二人辅政的局面,一人主内政,一人主军事,这样明显是更加稳妥的。
现在辅政班子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就是明确将来的发展方针了。关于这一点,孙策则最是犹豫。
首先,一个明确的思路就是暂缓争霸中原的计划,将发展方针变为保据江东,坐观成败。
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根据清代史学家赵一清的说法。《三国志》的这段记录是完全照搬《吴录》的,而《吴录》中还有一句话,就是“慎勿北渡”。
赵一清认为慎勿北渡的意思是守护好江东的基业,不要向中原俯首称臣,然而张昭违背了孙策的遗言。
其实我认为这句话还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不要随意北伐。
这里要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前面说得信心满满,然后突然大转折,又涉及到了投降的问题,这有些不合情理。何况当时江东没有面临外部的任何压力,根本谈不到投降。这里理解为不要擅自北伐更加合理。
同时这也能跟孙策的另一句遗言对应上。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