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贵的一封信,究竟藏有什么秘密?
曾巩18岁随父亲进京,20岁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学习,因成绩优异,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老师的赏识,收为门下弟子,并结识了王安石、范仲淹等一众青年才俊。
学而优则仕,科举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由之路,曾巩也不例外,满怀信心参加高考,没想到,居然落榜了。
没关系,成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复读一年再考,曾巩再次落榜。
小曾的才学没问题,文章写得呱呱叫,连已经考上进士的王安石同学都夸赞:“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既然那么有才学,为什么连续落榜?
怎么说呢,曾巩平素以古文、策论见长,诗赋稍弱,对科举应试来说,知识不够全面,多少有点儿偏科。
再加上临场发挥不好,不得不承认,一考定终身也有弊端,有些人资质平庸,但特别擅长考试,天生就是考试型人才;有些社会公认的才子,才华横溢,一上考场就晕菜,没办法。
一个高干子弟,又是欧阳修的学生,打个招呼,让有关部门通融一下,给开个后门儿不行吗?
不行。我们知道,宋朝的科举试卷跟现在一样,考生姓名是密封的,不像唐朝,一目了然,王局长家公子跟门卫王大爷的儿子,在阅卷人眼里怎么可能一视同仁?人情分照顾分在所难免,所以社会上才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
武则天执政时期,曾改革科举制度,密封考生姓名,但遇到很大阻力,反对声一片,事情明摆着,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当然是交到自己家孩子手里才放心啊对不对。改革最终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