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50年碾压美欧干到世界第一,中国人真狠
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中方想在日本参与产品的组装,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但是被日本拒绝了,因为日本怕到时候车出了什么质量问题,中方会找上门。
于是中方想了个办法,就是所有技术员在日本组装的时候认真观摩,等整车交付到中国之后,马上就拆掉,然后再自己装。最后在不停的拆拆装装中,中方逐渐掌握了技术原理的精髓。
技术学会之后,中国开始了零件国产化的进程,在2006年已经达到了国产化并批量生产的程度。
不只是国产化,中国还走上了自主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不仅能自己生产,设计和知识产权也都是自己的,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68名院士、500名教授以及万余人科研人员参与,参研单位有25家高校、11家科研所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研究中心51家。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2008年,中科院力学所的领导让杨国伟去参研高铁项目,但是杨国伟的专业是航天飞行器。
当时要研制的“和谐号380A”的设计速度是每小时380公里,可以用“贴地飞行”来形容了,列车前端的空气会被压缩的像墙一样坚固,他们找杨国伟,就是希望可以设计出符合“贴地飞行”空气动力学的车头。
别说车头了,就连车头的风挡玻璃,都算是技术难题,因为车玻璃要在时速380公里的情况下抵御飞鸟的撞击。
最后,“和谐号380A”被成功研制,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
在不断努力攻克高铁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也做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创新。比如在修建京津高铁的时候,选择以桥代路的方式,铁路全线有87%是在桥梁上而不是陆地上。
因为地面路基是需要时间沉降的,如果铁路直接修在地面上,从修好到能通车要等很长时间。但是桥梁是有桩基的,一般会打到岩石层,沉降非常小,这样铁路在修好后很快就能通车。
另外,以桥代路还可以节省土地。与直接修地面路基相比,以桥代路每公里可以节省55亩地。对于需要保障耕地的我们来讲,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2008年8月1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速铁路。这条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
这个时代足以改变国人乃至全世界对中国铁路的印象。
在车辆装备制造方面,从2004年引进日本川崎的高速动车组到2017“复兴号”正式上线运行,中国从零基础做到中国标准动车组仅用了13年时间。
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从2008年中国第一条城际高铁通车运营到现在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并成为世界第一,也仅用了13年。
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高铁成为运送医护人员和抗疫物资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