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后人致信,邓小平:立即保护陈独秀墓
1942年5月12日,63岁的陈独秀因为饮用了发霉的蚕豆花泡制的茶水导致中毒腹胀,进而呕吐、昏厥,最终于27日去世。
对于这位历经中国近代风云的历史人物,这无疑是令人唏嘘不已的一幕。然而更让人悲恸的是此时的陈家甚至于穷困到了无钱安葬他的地步。
纵览陈独秀的一生,毁誉傍身。
年轻时,他风流倜傥、狂浪不羁,留学日本;中年时,他执舵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共产党。鲁迅称他是竖着的大旗,章士钊称他为不羁之马,然而命运、性格、时势弄人,当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他的妥协退让就已经注定了他悲剧晚年的注脚。被开除党籍、被通缉关押大牢,晚年的他也尝尽了落寞孤苦。
“过去的,就都让它过去吧。”谈及爷爷陈独秀时,他的孙女陈长璞如是说。
而在彼时陈独秀弥留之际,曾对儿子陈松年(陈独秀有7个子女,大儿子陈延年、二儿子陈乔年早已壮烈牺牲,当时留在陈独秀身边的也只有三儿子陈松年)留下遗言——“以后回家,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我和你母亲合葬在一起。”中国人总是如此,讲究个落叶归根。
可是陈家家中贫困,无钱安葬。要把陈独秀遗体从四川江津到安徽安庆,当时显然是不可能的。就连安葬都好在是有江津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叔侄伸出援手,他们为陈独秀置办了楠木棺材和寿衣,购置了墓地,陈独秀才遂葬于大西门外鼎山山麓之康庄,并有书法家葛俞康篆刻之“独秀陈先生之墓”碑文。
而对父亲归葬故乡的遗愿,陈松年自然不敢忘却,用了五年时间攒够了回乡的资金。1947年,陈松年将父亲陈独秀和祖母谢氏的灵柩归葬故乡安庆,并分别与母亲、祖父合葬,分别立碑。出于保护父亲墓地安全的考虑,他为父亲立碑也用的乃是“仲甫”名讳而非“陈独秀”。
而此后的31年间,陈松年更是从未携带家人前去祭祀。至于其中的缘故,既有父亲敏感的身份,也更有时局之故,一如十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