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悲愤:中国凭什么不拿我当大国看待?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印度是少数能够长期保证流量的热点话题——所谓“有印必火”,诚不我欺。“神奇”“奇葩”“开挂”已经难以形容这个国家,围绕印度还演化出“老仙”“恒河水”“布朗运动”“十天十夜都没想通”等一套接着一套的黑话切口,足见其火爆程度。
随着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升温,一大波涉印文章再度被热炒。这些文章乍一看饶有趣味,但却往往经不起推敲:有只盲目谈文化、情怀的“印吹”文章;有半真半假夹带私货只为炮制10万+的“爆款”文章;
拼多多暑假大促,升温降价,全品类暑期大促 →
但最多的还是通篇充斥着傲慢自负的“印黑”文章。我长期在研究机构从事印度政经研究和中印合作实践,见到印度话题火爆一方面欣喜不已,庆幸工作对象受到热捧,但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因为“印吹”“爆款”“印黑”文章不仅无助大众更好认识印度,反而强化刻板印象,促成“信息茧房”,导致更严重的误解甚至误判。
因此,我感到有必要把我所认识和了解的印度摆出来说一说、议一议,为大家“安利”一个看待印度的好用框架——由“邻国”“大国”“发展中国家”构成的“三国框架”。无论如何,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对中国心存芥蒂的巨大邻国,重视比轻视好、客观认识比主观臆断好、耐心说理比情绪宣泄好。
1
空间和分类意义上的邻国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中印不仅是地理近邻,在分类意义上也极为相似。中印体量规模相当、当代历史相似、发展路径可比,因此总免不了被两相比较。无论印度自身发展的好不好、中印关系怎么样、印度对华是否怀有敌意,这个和中国各方面都相似可比的国家将永远在空间上处于中国卧榻之侧。对待这样需要长期共处的超大号邻国,无论中国国家战略如何定义印度优先级,普通中国人在主观上不管是喜爱、厌恶或是无感,其实都应该拿出足够重视。
中印作为地理邻国,走过70年曲折的道路。虽然上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作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主力时密切配合过,但这份情谊50年代末就因印度在西藏、边境问题上的种种挑衅而急转直下,两国最终在1962年兵戎相见,并以印方完败告终。这场战争为印度留下深刻的“62情结”,自此印度精英对华戒惧心理根深蒂固,这导致中国无论对印度是重视还是轻视,是怀有善意还是敌意,印度始终视中国为重要对手,甚至视为其实现大国梦想的主要威胁。
虽然中印关系21世纪初以来回暖,尤其是经贸关系实现重大突破,但印度对华始终无法突破心理障碍。时至今日,印度及深受其影响的不丹仍是中国陆地边境线上唯二未勘定边界线的国家,也使边界问题成为困扰两国关系的巨大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