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战神之路:两次机遇、一个仇敌
现在创业成功的人,往往比朝九晚五上班的员工有气场,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当然,如果书生做了社会人,并且成功闯出一条道路,那才是逆天了。说回粟裕。粟裕以前在红军作战,相当于按部就班晋升的员工,能不能捞到锻炼和升迁的机会,基本靠运气。
虽然他积累了8年军事经验,职位晋升也只能说正常。但是带着500残兵进入浙江以后,粟裕便成为没人管的孤魂野鬼,能不能活下去,并且保存革命战争的火种,全靠自己的本事。粟裕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解放战争的历次战役也证明,粟裕喜欢冒险却一击必杀的指挥风格,正是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磨砺出来的。
这三年的游击战争对粟裕太重要了,以至于在《粟裕战争回忆录》里,他一句话都没有说淮海战役,反而对三年游击战争情有独钟,足足写了12篇。那粟裕到底在三年游击战争里学会什么?我以粟裕的回忆录为准,简单找出三条主线,明白这三条主线,也就明白粟裕的成长历程了。第一是独立创建根据地。
在完全陌生的地方打游击,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古代农民起义很难成功,最重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地。所以毛教员反复说,打仗只是红军的军事任务,战争结束以后,红军还有建设根据地的政治任务,也就是军队党必须帮助地方党。在井冈山工作8年的粟裕,也学到这个知识点。他带着几百人刚到浙江南部,便开始打土豪分田地,让经历血战的残兵有了休整的地方。
但浙江是国府的核心地区,经过多年宣传,农民不太信任红军,听说红军来了,都跑到山上去躲避,导致粟裕的部队出门找不到向导。于是粟裕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侦查员化装成农民,混进当地人躲藏的地方,边跑边喊“红军来啦”,跑出来之后侦查员拦住他们,让他们给带路,并且每十里路给一块银元。
浙江农民挺开心,只是带带路而已,就有银元赚,不拿白不拿。这么几次下来,浙江农民也发现了,红军并没有政府宣传的邪恶嘛......软硬两种手段一起上,军民感情逐渐升温。到1935年9月,粟裕已经在5个县之间,建立起方圆百里的根据地,挺进师扩张到2000人。再过一年,根据地扩张到30几个县境内,挺进师和地方部队加起来,足足有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