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上将去世,妻子通知在美国的儿子:快回国
当时次子张胜在美国公干,李又兰还特意通知他:无论如何,务必在9月份赶回北京。李又兰还对张胜说了这样一句话:
“知道为什么一定要你赶回来吗?你爸爸生平,在众多高级干部中,和彭雪枫关系不一般!”
这下,张胜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彭雪枫叔叔牺牲60周年的日子到了。事实上,张家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明白:“彭雪枫”这三个字,在张爱萍心里的份量有多重。而他的牺牲,也是张爱萍心里的一道伤。
一:雪山上的那对兄弟1935年,红军长征过雪山时,曾出现过这样一幕:
一位25岁的年轻军官,累得喘不过气来,他旁边的另一位年长一些的军官便问他:“病了吗?骑我的骡子吧!”
年轻军官一边大口喘气,一边拒绝说:“不用!”两人你推我让了好一会儿,最后相视一笑,把骡子给了重伤员。而后,两人搀扶着继续向前走。
这位25岁的军官,就是时任红十三团政委的张爱萍;而那位要把骡子给他的,正是年长他3岁的团长彭雪枫。
对那一批将领们来说:一起走过长征,就是一辈子的兄弟。但很显然,张爱萍和彭雪枫之间,还有太多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都是儒将。
彭雪枫将军,是军中有名的大才子。他1907年出生在河南的一个贫农家庭,自幼好读书,曾跟着祖父在私塾念书。14岁那年,又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后来,他曾在学校教过国文,边教书、边继续求学。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彭雪枫能文能武,写得一首好字、好诗。
而出生于四川省达县农民家庭的张爱萍,也从小就是个“书痴”。年少时,他曾自制一盏小油灯,躲在被子里看书。直到有一天夜里,母亲过来给他盖被子,才发现儿子的小秘密。因此,晚年的张爱萍也是写得一手好字。
后来,20岁的张爱萍来到中央苏区,认识了彭雪枫。两位“军中才子”相遇,自然是相见恨晚。彼时,张爱萍是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队长,而彭雪枫已是红三军团的骨干,应该说他比张爱萍的资历要老一些。
其次,他们打起仗来都很有一套。
周总理曾当众说过:“我最喜欢的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