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火器领先世界,为何清朝水平反倒后退了?
(2)鲁密铳
鲁密铳原产于奥斯曼帝国(当时称为“鲁密国”),赵士桢对鲁密铳进行了改造。首先,简化射击流程。
旧火铳射击过程繁琐,装火药,装弹丸,拿铁签怼实火药,用明火点燃火绳,扣动扳机,龙头轨和枪膛内机关发生击打,枪膛内火药被点燃,靠火药冲击力推出弹丸,然后火枪手将龙头轨掰回原处,再重复以上操作完成二次射击。
如此繁琐的射击流程导致出现的结果之一就是,如果敌人骑兵靠近,火枪手根本来不及射击,骑兵对火枪手完全可以单方面实施屠杀。而赵士桢在龙头轨处进行了改进,扣动扳机之后,龙头轨可以自行弹回原处。
其次,加长枪管。加长后的枪管长达6尺左右,可以容纳更多火药,增大弹丸威力和速度。再次,在枪尾处加装钢刀。一旦骑兵贴近,火枪兵来不及开火,可以将鲁密铳变成朴刀,用以近战。经过赵士桢改良的鲁密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
(3)“加特林”迅雷铳
古代火枪最大的弊端就是装填费时太长,百步之内,就算是最精锐的火枪手最多也只有三次射击机会,赵士桢也进行了改良。
他在枪口处安装一面盾牌,盾牌上开出多个枪眼,枪身再用木棍绑定,枪柄下还安置战斧,战斧置于地,用以保证迅雷铳的稳定,这类似今日之“加特林”。
迅雷铳一般是五眼,原先的三眼火铳枪身短,射击距离近,而迅雷铳加长了枪身,保证了中远距离的威力。
迅雷铳是单发,发射时,点火装置对准某一个枪管,完成击发,然后火枪手手动转动盾牌,点火装置会对准下一个枪管,完成二次击发,直到盾牌转弯一圈。
这种火枪满足了快速射击,但前期装药更费时间,在战争中基本仅是一次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