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内忧外患,孔明如何让局势转危为安?
高举大旗,重新唤起蜀民对蜀汉的认同
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刘禅即位,从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蜀书•诸葛亮传》)。孔明主政后,大胆改变新君来年改元的常规,不逾年即改元,改当年章武三年为建兴元年,旗帜鲜明地表示蜀汉将秉承光武帝“建武中兴”之伟业,重建大家对复兴汉室的信心,增进百姓对汉家天下的认同。
随即,针对曹魏的舆论攻势,孔明作《正议》一篇,批判那些建议蜀汉称藩的魏臣如华歆、王朗等人的言论乃“苏(秦)、张(仪)诡辩之说”,同时例举刘邦弱而破项羽、刘秀弱而灭王莽,证明“王者之兴,在德不在力”,从高帝(刘邦)、光武帝(刘秀)再到昭烈帝(刘备),三者一脉相承,蜀汉是“据正道而临有罪”,以此重新拾起刘备称帝时高举的“讨曹灭贼”的大旗,在蜀地引发强烈反响,如此有效对冲掉了“刘氏祚尽矣”等负面舆论的影响,赢得了广大臣民的政治认同。
此外,孔明竭力争取巴蜀名士对汉室的支持。
例如杜微,在刘备取蜀后,此君“常称聋,闭门不出”(《蜀书•杜微传》)。葛亮主张后,即辟杜微为主簿,杜微坚辞不受,孔明让人将其抬来赴任。
杜微称耳聋,孔明用笔对其写道:“曹丕篡逆,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亮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蜀书•杜微传》)诸葛亮不惜以书为言,向杜微表达蜀汉之于曹魏,正是“据正道而临有罪”,故将“以正道灭之”,以使蜀中名士感悟到曹魏的罪恶,从而认可汉室,真是谓用心良苦!
结好东吴,枪口一致对曹魏
孔明稳定局势的另一大动作,便是恢复往日的孙刘同盟。
孔明改元后,即派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以吴蜀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为核心内容,向孙权分析形势与利害,终使孙权“遂自绝魏,与蜀连和”(《蜀书•邓芝传》)。
恢复孙刘联盟,一方面大大缓解了蜀汉面临的外部压力,使得其能集中有限的军事资源全力伐魏;另一方面,与吴结盟使得蜀汉境内的叛乱分裂势力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来自东吴的支持,其力量、士气等必然大减。因此,孔明得以踏实地腾出手来,在最短时间内平定了南中叛乱,这确实是一个“一石二鸟”的高招,体现了孔明不一般的政治智慧。
吴蜀建立同盟,使三国大势为之一变。蜀汉就此摆脱了势力最弱且孤立无援的窘境,并可与东吴互为犄角,全力北伐。建兴四年(226年),魏帝曹丕卒,孔明引军屯汉中,随即开始筹集粮饷,着手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