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胆否定中央命令,以4倍差距创军事神话
二、“七战七捷”,粟裕教科书级别的“战术”1946年6月27日,粟裕经过对战局的分析后,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陈毅,提出这一个大胆的作战设想。随后,粟裕的这个设想,获得了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
1946年6月29日,粟裕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的名义,再次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发电,建议第一阶段还是仍留在苏中地区,解决当面的敌人。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其余的同志,开会讨论了粟裕这个大胆的设想,经过仔细研究战争的形势以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致同意了粟裕的这个设想。
我军的上层指挥人员,之所以敢冒这样的巨大风险,同意粟裕的这个设想,完全是因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积累下了大量的依靠根据地打运动战的经验。
后来,由粟裕指挥的这一场苏中战役,从1946年7月13日一直打到1946年8月31日,历时一个半月,七战七捷,在歼敌5.3万人的同时,还创造出了一个敌我伤亡比为15:1的奇迹。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事实上是因为我军在“运动作战”方面的效率,超乎寻常。整个苏中战役中,华中野战军多次采用长途奔袭、声东击西的策略,集中兵力打敌人的薄弱点。
譬如在1946年7月13日,华中野战军分兵攻打宣家堡和泰兴。因为行动太过于迅速,直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不到6个小时就歼敌3000人。
首战告捷以后,粟裕仅安排了一小部分人在泰兴城内迷惑敌人,然后连夜挥师东向,急行军100余里,采用长途奔袭的策略,拿下了如皋东南一带。
两战两胜之后,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此时想要守住海安显然是不科学的。于是粟裕在请求上级之后,居然在海安摆了一个“空城计”。